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七百八十五)

(2020-11-16 07:29: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到现在依然忘不了三十多年前在小城的安徽路小公园,现在改名为老舍公园,结识的那个卖书的人,虽然知道他姓潘,但自己知道这不是他的真姓,即便后来跟他混得很熟,他也没有忘记防备你的戒心,自己能够理解他的这种防备,从互害模式的时代走过来的人,几乎对谁也不相信,真正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遇到那么多的人几乎都是这样。

 

不能怪别人,那就是一个人让人难忘的时期,而且上演了那么多的严酷和无法相信的事,我参加工作以后单位里面有一个临时工,由于我们是同姓,而且这个人喜欢开玩笑,那时候我干采购,很多零部件都要听他提出技术参数要求,感觉他对锅炉的构造烂熟于心中,曾经跟他一起去买过一次锅炉的耐高温的炉壁专用砖。

 

到了那里根本就无需我说话,他的专业术语让我听得口瞪目呆,第一次知道锅炉里面还有这么大的学问,之后他被工作人员带着去看样品,在现场他拿着防火砖,掂量了一下说,应该还有更好质量的,这个砖头存放的时间有点长,那个工作人员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力和经验,最终买了刚刚送来的新的耐火砖。

 

在回单位的路上,听他给我讲锅炉里面的构造,告诉我为什么要买好的,说锅炉炉壁垮塌是很危险的事情,搞不好就会发生爆炸,那可不是小的事情,他做了一个比喻,你们单身宿舍离锅炉房那么近,锅炉一但出事,你们那座小楼也就被炸塌了,就那么厉害,也就是那时候才知道每一个行业都要它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并非像我们想得那样跟家里面过冬的炉子那样简单。

 

就是这个人到后来才知道同样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当然也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这个人在厂里面可是一个风云人物,一度成为了护厂队的负责人,指挥工厂里面的上百人,用他自己的话说,除去厂长就是我了,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文化,所以看不清很多事情,上面觉得我实诚就让我干了这样一个营生,自己觉得不错。

 

后来自己太出名了就让一些人眼红,产生妒忌心理,特别是曾经对我有意见,看到我成了厂里的红人,成为了他们的领导,心里面不服,但不敢当面说出来,有一天中午我在屋子里面跟另外的几个人擦枪,我擦完以后举起枪对了一下准星,就是这个动作让我倒了大霉,

 

后来派出所来了人,听完这些情况的汇报以后,二话不说就把人带走了最后  蹲了十年,由于大环境有所改变,提前四年出来,丢了工作,媳妇也离我而去,只能干临时工过日子,听到这些自己真的说不出什么话来,历史成就了一些人,也让一些人蒙受不白之冤,他就算做一个倒霉蛋吧。

 

在安徽路上结识的这位潘先生,感觉他也有类似的经历,他简单地跟我说过,因为自己的一些观点让他蒙受不白之冤,到现在不想再招惹那些是非,所以对谁都不相信,而且,跟谁也不神交,你买我的书,我们约定好时间地点,一手交货,一手交钱,之后分道扬镳,再有什么事情不该我的事情,我也不会承认你从我这里买的。

 

正因为他在那里摆着的一两本书,都是当时禁止买的书籍,而且是最紧俏的书籍,自然他卖的价格就让人咂舌,所以也属于贩卖非法出版物的范畴之内,他的小心翼翼就可以理解了,他的戒备心非常的警觉,他摆的地摊人少的时候摆上一两本,一旦看到人多了,就会拿回来一本,就摆出一本书,而且他的那辆破自行车放在很远的地方,他放书的黑色皮包也不放在眼前,放在隔壁摊的边上,误以为是别人的东西,这些都是防范措施,感觉做得很巧妙。

 

第一次引起我的注意,是他在摊位上摆放着一本那时候很难买到的《梦的解析》,见到那本书就感觉拔不动腿,但我问了一下价格觉得高的离谱,后来知道好酒不怕巷子深,就在我觉得贵的时候,那本书被别人买走了,自己觉得挺后悔,就这样问他还有没有了,他也很警觉,说那要看一下,你真的想要下周再来。至于价格没得商量,那个人买的价格就是你买价格。

 

就这样到的下一个周六又去了哪里,好容易找到了他,问他带来了没有,他说你真的想要,下周你给我一个电话号码,我打电话给你在约定时间和地点,一手交货一手付钱,就这样把单位电话给了他,不知道这也是他考察我的一种手段,而那天他摆在那里的是几本旧书,而不是我看到的港台书籍,足以见得他的警觉性有多高。

 

接到了他的电话,跟我说,你那天到某一个路口等我,把钱带好了,我问他万一书里面有质量问题咋办,他说不可能有那样的事情,真的有问题,你还会在安徽路上找到我,我会为质量负责。放下电话感觉跟地下组织街头的感觉。

 

自己按照要求到了约定的地点,把车子停那里,眼看着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自己还在想估计又失约了,或许他没搞到那本书,过去了快半个小时,正准备走的时候,看到他推着车子来了,见到我说,我其实早就来了,就是在观察周围没有埋伏的人,最后发现你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人,请你理解我的这种做法,既是对你好,也是保护我自己,说着从包里拿出书来,让我快看有没有问题。

 

就这样开始跟他有交往,他跟我说,往后你还想要什么书,你就跟我说,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给你,自己对他的这种能力很佩服,要知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紧俏的书籍除去城市大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可以进到,一般的人根本就没有能力搞到。

 

再到后来我从他那里买了一批书籍,价格不菲,但自己觉得物有所值,最起码在那个年代自己是先吃螃蟹的人,到后来这些书借给了自己的老师和文学圈的朋友,一度为有这样的书虚荣了一阵子,谁还知道现在这些书已经变得无人问津,感觉此一时彼一时。

 

安徽路的自发文化小市场也早就没有了,成为了老舍公园,在后来那里也热闹了一阵子,老舍笔下的情景再现。那个姓潘的书贩子也不知道怎样了,最后一次看他是他带我去了他的一个亲戚家,说他那里有一些好书,看我有没有兴趣,我跟着他去了那个地方,感觉就是他自己的家,屋里空空荡荡,家徒四壁。

 

一张破桌子上摆着一些书籍,我看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能吸引我的,他跟我一起离开,但是到了门口,他跟我说,我想去找一下我的这个亲戚,把钥匙还给他,我说好便走了,从那时候起就再没见到他,过去三十多年了,记忆深处还是他戴着的眼镜,镜片非常之厚,用土话形容,跟酒瓶底一样,感觉这个人应该曾经是一个学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