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七百三十三)
(2020-07-31 07:37: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假如有人问我,省内那几个城市去的最多,可以毫不思索地说,第一个是淄博,第二个是省城济南,第三个就是枣庄,至于烟台威海那是去了第二个单位工作以后,两个城市的海运局和船厂是我们的“防区”,因为他们归省海员工会管辖,我们的业务做到那里,这些都是后话了,不过没多长时间那里的业务就逐渐淡化,后来让他们参加当地的这项活动,彻底放弃了“划不来”的业务单位。
为什么说淄博去的最多,毫无疑问这与在第一个单位工作性质有关,关于那些事情自己写了很多文字,每年的立秋以后便是开始购买计划外用煤的最佳时间,赶在冬季烤火之前,也是铁路相对计划外车皮相对宽松的时候,去省内的煤矿找关系批计划外煤炭计划,填充计划内烤火煤不足的空缺。
为什么非让我去,这个事情我真不知道内情,现在想想估计是我的同学的姐夫一度在小城铁路部门负责车皮计划,每次都是他负责给联系的,不仅如此,到了东三省他也可以从调拨计划中调剂出来计划外车皮,所以那些年无论去东北发运计划外木材,还是去省内买计划外煤炭都是我在那里忙活。
别人感觉自己挺风光,一年有三四个月在外面,游山玩水,他们就不知道求人的滋味是什么,不仅如此,还利用上了父亲的部下关系,叔叔在那个出煤炭的淄博市里面干,他碍与老父亲的面子给我联系过几次,后来他退下来以后说话不管用了也就到此为止,最遗憾的是退下来不就突发疾病去世了,我也完成了那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单位上有找了一个比我更有能力的人操办这些事情。
说实话自己对淄博有着深厚的情感,即便那时候经济条件和城市建设都还不太行,我每次从张店下火车,那时是淄博市的中心城市区,算作是比较发达的地方,但是与小城感觉还是没法比,一条中心大马路,两边绝大多数就都是一些平房,记得很清楚最后一次去那里发运煤炭,正好是他们的政府新大楼启用,感觉就盖在一片农田里面,自己还在想到政府办事多费事情,没想到没几年那里就成为了最繁华的城区之一。
但我还是怀念最初的政府大院,就在我居住的淄博饭店的后身,马路两边都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到了夏天整个马路被树枝覆盖,给你的感觉就像是我们小城的大学路一样,那里的幽静与八大关相差无几,我羡慕政府会选地址,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而我住的淄博宾馆就是他们政府接待住宿的地方。
去了那么多年,只接受了父亲部下的一次接待,而且还是在他家里面,那时候那个叔叔非常的严肃,要不是有跟老父亲这一层关系估计想见他都难,倒是他给矿务局打电话,那边办事效率就比较快,但是车皮计划政府说了不算,从淄博往东归小城铁路局管辖,也就是我同学的姐夫负责这一段,正好派上了用场,那些年没少麻烦这位让他快烦死的“表姐夫”。
为什么淄博留下深刻印象,在淄博的那些年的那些日子,是自己开始阅读书籍的开始,从那时候对当代文学和西方现代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假借这等车皮,就呆在那里读书,那里的新华书店也成为了自己几乎是每天都要去的地方,到现在还记得从淄博饭店到那个书店不用拐弯,沿着中心街大马路走五百二十米就一定到了淄博市张店区新华书店。
那里文学社科类书柜有几个“漂亮”的女售货员自己都记得很清楚,不仅如此,他们的上下班的时间都算得出来,这一天看书看累了,算一下应该有谁在那里,直接走到那里那个小姑娘一定站在柜台里面,到后来跟他们混熟了,他们懒着一本本拿给你,索性让你到柜台里面自己去挑,这让自己感觉很有面子。
我曾写过从新华书店出来,在过两条马路就到了火车站,在还有一条马路就到火车站的地方,里面是一排平房,在那里有一个店面卖当地特产咸瓜子,记得很清楚三毛钱一斤,自己每次买五毛钱的,回到旅馆这一袋瓜子就是我的一天的伙食,由于有油性,加上特咸,所以不停喝水,就不觉得有饥饿感,到了晚上吃完了以后,在大量喝水,到晚上十点钟倒下睡觉,觉得那是一件挺惬意的事情。
旅馆对面马路上就有一个卖咸菜的商店,前两年去重返那里发现那个卖咸菜的商店没有了,而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自己永远也不会忘记,为了省钱买书,也怕出差超预算,所以对自己的生活精打细算,算到出差补贴多少,每天允许你花多少钱,假如这一天不去买炒菜,吃咸菜可以省下多少钱,基本上算到骨头里。
馒头二两一个,每个五分钱,不管你的胃口有多大,自己必须控制在五个以内,早晨吃一个,中午晚上各吃两个,炒菜就不敢去想,对面的咸菜花两毛钱吃好几天,这样算下来才有可能把买书的钱节省下来,最让自己害怕的是一天没事专门看书,很快买的书就看完了,发现省的钱还不足于再去买书,只好重新翻阅,到后来直接从家里面带着书。
也许有人会问,你不会去书店在那里蹭书看,那时候绝对不可以,正因为你总是买书,人家才给你优惠待遇,准许你进到柜台里面看书,假如你刚看不买,放心有两次这样的事情就免除你的这种优惠待遇,所以不买书就不能随便进去,也只能站在柜台前面看一下书目,再就是到处理书的柜台上看那些摆放在柜台上的书籍,但是你会发现但凡摆放在柜台上的书籍基本上是没有人看的书,他们不喜欢看,我就更不喜欢了。
算下来去淄博的那些年里面从那里买的书有几十本,而且基本上买了就在那里阅读了,后来知道类似这样的出差时看书的最好时机,很可惜自己有了这样的需求,你的工作发生了变化,看书的时间有需要自己去调剂,在没有大把时间什么事情不干,从早到晚抱着一本书看,拿着出差补贴,住着旅馆里面,根本不用操别的心,无非生活艰苦一点,那时候精神的满足已经弥补了物质上的贫瘠。
那年跟着机关的一个部门长一起去那里开会,我被邀请去介绍我这项工作的利与弊,是受上面领导的要求,自喻为这项工作的“专家”,在会议上做完发言,知道就没有自己什么事情了,跟一起来的部门长说,就不想再跟着你在这里开会,这里已经没有我的事情了,我想到城里住下,寻找曾经的那些回忆,得到恩准,吃过午饭自己打车回到了城里。
到现在还记得那时一个下雨的下午,自己曾经居住的那个淄博饭店,已经拆除盖起了大楼,已经是四星级的宾馆,即便这样自己也没犹豫,就是不报销自己也要找这样的感觉,住在十二楼上,从窗户往下看周围你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沧海桑田的变化,最初自己的那些印象几乎都没有了,唯独东边的工业博物馆,现在成为了一个银行的所在地,要知道那时一个仿苏联的建筑,一度那里非常的有名。
楼下的那个集体大食堂也找不到踪影,已经被宾馆的二楼宴会厅取代,要知道曾经每天上午到楼下食堂的门外,卖馒头的就在大门外,而大厅里面绝对的人满为患,会务代表,住宿的来宾,再就是周围工矿企业的就餐者,大厅里面热闹非凡,乌烟瘴气,即便这样你也没有底气进去潇洒,每次买上馒头赶紧上楼,害怕问道从大厅里飘出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