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很多道理不是自己不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并非曾经知道的那些道理就百分之百的正确,用我自己的想法,怎么舒服怎么来,例如,大家告诉我们一定要读经典,说读经典视同跟历代大家面对面的交谈。
前两年我曾经买过一本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的书,名为《为什么要读经典》,其中作者说到:“一部经典作品的特别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在文化延续中有自己的位置的,不管古代还是现代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
我这个人历来不按套路来,家里面西方古典和当代的名著有不少,说实话看的并不是很多,这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自己不喜欢,而是还有很多的作品逐渐地进入你的视角,最初你也这样去想,那些不著名的作家的作品去看是不是浪费时间,一度排斥,到后来才发现你的本意,有一天你发现不是经典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你也看的津津有味,而且跟跟着作者的情感带入,时而也会被感动的泪眼婆娑。
我更赞同那句话“开卷有益”,就阅读而言同样呈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很多人认为的经典,有些人就不以为然,更多人就喜欢在杂志上阅读,你不能说杂志就是下三流吧,我越来越发现经典的概念根据每个人的审美情绪而定,不能一概而论。阅读之后你会发现每一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特点。
阅读跟交朋友一样,大多是跟脾气相投的人往来,但是在工作的大范畴中,你喜欢不喜欢的都要面对,假如你是有心的人,你就会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就像阅读作品一样,每一个作家有着它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可能这些与众不同就是你喜欢的地方,所以你愿意跟他们交往。
这些年自己为交往圈子备受诟病,说我是艺术圈写字的人,写字圈喜欢艺术的人,就是不好意思说我什么也不是,文学圈混不了跑到艺术圈,艺术圈没快感又回到文学圈。不管怎样我就是我,一个喜欢文字和喜欢艺术作品的人,至于到什么水平就自己而言无所谓,界定就是喜好。
正因为是喜好就不觉得有什么必须完成的,更不需要达到多高的境界,在那个圈子里面大家知道你是喜好,而不是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所以大家也就不指望你有什么作为,跟着混一个面熟则以,就像一个人吃饭一样,长时间吃某一个东西有点够了,你可以去选择另一些你感兴趣的食物,就在这种不停地变幻中感觉充实,至于你说想说成一个什么家,根本就没这样一个想法。
这个习性可能源自骨头里面的很多东西,就像我写小时候的那些文字一样,大人用他们的社会经验对你的交往说三道四,不让跟那个小朋友玩,说是那是一个不求上进的孩子,跟着他会学坏,咱哪有那样的感受,根本就没觉得那个小伙伴坏在哪里,而且在一起玩觉得他最仗义,自然就不愿意听大人的话,邓大人上班走了以后,我行我素,继续跟那些“不良少年”玩的正酣,倒是觉得那些所谓的老实孩子虚头八脑。
跟那些坏孩子玩了那么多年,也没见到跟着学坏了,倒是更理解那些不被大人看好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同样是一个好强的孩子,知道大家没有给他这样一个展示善良的平台,更多的人带着有色的眼睛,逼着他只能去表现他身上的恶,因为大家认为那才是他的本质,就不知道一个人的善良集于一身。
看一般的书籍,就跟你交往一般的朋友一样,那些所谓的大家和名人对你的这些好胃口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他们就不知道我们的生活经验就是从这些零七八碎的现实生活中感悟出来的,那有一上来的高雅和崇高,都是在相互比较中感受到的,而他们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善恶集于一身的每一个人,他们把自己摆在了善良的位置上,居然拿自己内心里的恶忘记了,实际上他看不起那些正在不断努力的作者就是内心里的一种恶。
这些年由于结识人的关系,我结识了很多作家,而且得到了他们很多作家的馈赠,他们出的书都会第一时间送给我,一段时间自己也犯了所谓大家的毛病,认为看这些不著名作家的作品,那不是浪费时间吗,后来自己硬着头皮去看,你会发现随着你静下心来,跟着作者的笔触进入他所讲述的故事,你也会被带入,你也会找到你为之动情的情节,你的那种感动与阅读名著带给你的那种快感是相同的。
一个人应该博览群书,也就是从更大范围去阅读,无论这些书有没有价值,我认为你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找到你自己的真实感觉,这些年自己阅读了很多并不知名的作家,也亲眼看到了自己阅读过的那些作家一天天地开始出名,所以你就有了自己的判断,所谓的好与坏,不过是作家本身的悟性而已。
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介绍给我一本书,自己拿着书回到家中简单的翻阅以后,觉得挺没意思,就放在书堆里面,但是朋友希望看完以后帮助写点什么,眼看着时间快到期了,只好排除万难,利用三天的时间看完了那本书,从排斥到喜欢也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后来你发现作为一个读者其实就是在观察和理解作者的过程,作品就是他的心路历程。
类似这样的阅读很多,后来自己逐渐地知道,无论你喜不喜欢,你也要耐着性子去阅读,你总能找到作家在作品中表现闪光的地方,这些年自己写的读后感,大多都是以赞美为主,很多人不以为然,说我是捧臭脚的,我不在乎他们怎么说,最关键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还有这样一些人为我们呈现出他们的精神作品实际认为实在是难能可贵,他们作品的缺陷自然存在,但是对于整体作品而言,鼓励他们继续完善的角度而言,我那样去写我认为是一种激励。
我挺讨厌那些自誉为高手,实际上是眼高手低的人,经常把一些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嗤之以鼻,你看不起那些不知名的作家的作品,说三道四,既然你不屑于那些一般作家的作品,不妨你完全可以自己拿出一篇让别人口瞪目呆的优秀作品出来,结果是眼高手低,说起来呱呱的,尿起来哗哗的,就是这样人的特点。
一个好的读者就像一个有城府,有内涵,有水平的牧师,他在倾听每一个忏悔者的自述,你要宽恕他的那些不足,你要鼓励他沿着主指引的道路继续前行,决计不能对忏悔者说三道四,读者是作家最好的观众,即便有时候观众看不懂作家想要表达的东西,但这不是作家的本意,好的作品应该是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受益,就像我们俗话说的那样: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在结束这些文字的时候,引一段作家谢有顺在他的《小说中的心事》宜书中的阐述,作为我以上文字的佐证,谢有顺是这样说的:
“世界是一个大生命,个体是一个小生命,小生命寄存于大生命之中。在这个过程当中,生命不断变化,也不断积存,文学记录的就是这个动态的生命史,文心通向的也是人心。人类的生命、性情,留存得最多的地方,就在文学;阅读文学,你就能知道前人是怎么活,如何想的,因为它里面隐藏着一个幽深的生命世界——文学笔下的历史,既是生活史,也是生命史,所以钱穆说,‘中国文学即一种人生哲学。’文学笔下的人生是活的、动态的、还时间长河里继续展开的,读者一旦和文学世界里这些活泼泼的生命相遇,它就共享了一种别人的人生,同时也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一个确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