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五百五十八)
(2020-01-09 06:36:19)
标签:
杂谈 |
认识一个人民教师朋友,这个人自己感觉应该是一个有心人,也可以说是有敬业精神的老师,特别留意自己与学生的文字互动,在她的微信里经常看到对学生的感受,把内心里的很多想法写给同学,当然也是写给同学家长,同样她也把学生的文字中精华的部分采集下来,不断地在微信里面发出,看到天真无邪孩子的那些淳朴感受,觉得这是一件挺有意义的活动,见面时候自己说,说保存好这些文字,将来就是一本很好的作品,她说已经想到了这些,而且已经有了不少文字的储备。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意,在自己身边有一位文学大腕,不说大家就知道说的是谁,泰山文学奖的获得者,虽然退休若干年依然笔耕不辍,依然引领小城作家创作刊载的头名状元,我们经常跟着他吃用稿费的聚餐宴请,后来被大家誉为“刘泰山”,他就是一个有心人,前年当了爷爷(实际上是变成了孙子,只是没有人承认),他跟媳妇成为了照看孙子的主力军,“刘泰山”以他的细致著称,用他的话说看孙子比当初看儿子多出很大的气力,我跟他说,无非就是当爷爷供着。
他同样也是一个有心人,他的《看孙日记》在小城的刊物上连载,用他的话说,这不过是出生到三岁之前的文字,准备将这个题目写成一个长篇小说,据说连载的那些文字反映不错,也给了刘泰山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将自己看孙子的甜酸苦辣主义记录下来,实际上是代表着当下中国老人对儿孙的一种态度,无论这种宠惯对与否,足以见得这是一个时期里中国人特有的心理状态。
我知道这种状态的起因就是孩子太少的原因,且不说独生子女的政策好与坏,到当下这种宠惯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被宠坏的这代人将来面对严酷的社会大环境,他们将如何面对这都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的现实问题。虽然现在放开二胎,据说很可能不再限制要一胎或二或孩子的问题,将是放开生育,可是惯孩孩的观念已经无形中的形成,现在二胎似乎看到初见成效,但是接下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并没有因二胎有所变化,都在用最用心的办法面对下一代,娇惯孩子成为这一代人的共识,就连我们这当爷爷的一代人也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
当然,作为人民教师还是一位作家,他们关注的对象不同,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的用意我认为是相同的,同样是一代人成长史,蕴含着家长和老师的辛勤的汗水,我觉得这样的记录对后人而言也是一件非常有借鉴性的珍贵资料,看到他们这种详实的记录说实话也促动我有了这种记录生活场景的想法,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记录的是孩子,而我更多精力的是照顾老人的事情,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退下来以后,自己的工作绝大部分都是跟着掌柜的负责照顾岳父,当然也抽空到自己的老人那里探望,两边家的老人表现形式几乎一样,都在进入“混沌”状态,很多想法和做法回到儿时的那种心理状态,觉得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时不时跟掌柜的聊这些事情,好像她看得比我还透,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想记录的想法。
不过还是有一定的顾虑,毕竟这是我们的亲人,而且到了老年的这种一天天的衰败,“返朴归真”是一件挺让人伤心的事情,知道孩子是在茁壮成长,而老人正在快速走向人生最后的终点,这是一件挺残酷的现实,即便记录了那些顾及家人也不希望成为大家欣赏的素材,也就是在这种犹豫下还在考虑如何是好。
在这些老人的表现中确实有很多从文学角度看非常有价值的素材,无论是这些老人固有的价值观的保存,以及延伸到他们对社会的看法,这些都能深切感受到了我们常说的顽固不化这句成语的真实内涵,在老人那里表现得特别的充分。例如,岳父大人一九三九年参加革命,经历了很多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许多事件,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直接影响他思想观念的东西,到了当下虽然脑子已经处于混沌状态,但是他的这种信念是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每次上面的那些倡导,连我这个曾经干过书记的人都已经不去过问这些不属于自己的事情,没想到家里的老人却非常的留意这些所谓的大事件,而且在他有兴致的时候会讲给你听,碍于这种辈分关系你不得不装作是毕恭毕敬聆听的样子,让他有充分的满足感,也不想告诉他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很多人虽然假借那些说教,但我们从他们的实际做法上去看就知道他们也不是一个忠实的贯彻着,也是在那里应付差事。
但这些老人不行,对上面的说的指示精神从来不去思考它的出发点,认为上面说的就一定要执行,就像部队上说的那样军令如山倒,不仅如此,要求他的家人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曾经过去自己很少去岳父那里,但是每年有限的几次探望都会在老岳父哪里接受他的再教育,经常找出他存放好的各种材料和用铅笔画出来的文件精神,拿给我让我去学习,他就不知道自己已经对这些早就淡漠了。
岳父绝对是革命老人,九十有四的他的日常生活大多是早餐之后看新闻,到九点钟进入上午第一个休息时间,倒在沙发上美美睡上一小时,起来以后看是看革命正剧,特别希望看打仗的片子,虽然已经分不出来国军和共军的事情,但是看到双方开枪有人倒下,有人冲上去就兴奋无比。
有一次去倒水,看到老岳父兴奋得哈哈大笑,也好奇地看了一眼,剧情是鬼子跟中国抗日联军打仗,场面上演的是日本鬼子占上风,老岳父也看不出来,一个劲的说好,看到这里跟他说,倒下的是抗日英雄,他根本就不会理会这些,过一阵子抗战士兵把日本鬼子打败,他也是高兴地手舞足蹈,后来自己才逐渐知道他内心里面还在渴望着曾经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才是他感觉最值得荣耀的地方。
那次上面开大会,好像是某一个伟人诞辰多少周年庆典大会,老岳父知道了这个消息居然上午的那一觉也不睡了,要坚持观看现场直播,坐在那里一直等到大会召开,而且非常认真观看了大会实况,至于他听清楚没有大领导的重要讲话没有不知道,但是他的那种精神头足以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要知道平时都需要搀扶在左右,特殊时期好像回到了年轻时期,笔直坐在那里认真观看,为什么不说认真收看收听,因为耳聋的厉害,更多时候看电视只是看下面的文字才知道大体内容,很可惜那次纪念大会没有底下的字幕,只能连猜带看。
至于家里面的老父亲那故事就更多了,虽然自己有文字写过这些事情,但是每周去探望都有不同的素材,同样也是一个被洗脑的人,就不能说到别人说组织上任何不好的事情,对我写的那些文字,特别是发表在刊物上的文字并不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他会在一个认为可以表达观点的时候告诉,希望你写点赞美组织的文字,你被组织关心教育那么多时间,你应该知道写点什么,别写那些低级庸俗的文字。其实我是不在乎老人说这些,只要你答应就可以,至于怎么去写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不过忘性大于记性的老父亲,很快就忘记跟你说的那些话,又会很郑重其事地跟你说一遍,两边、三遍,当你告诉他已经说四五遍的时候,他的脸色就显得很不好看了,知道一定是嫌你不听话,赶紧起身到另外的屋子里,三分钟以后,老父亲便会问家里面的人,小儿子怎么还不回来,打个电话让他快来,听到这里自己出现在他面前,知道已经忘记了三分钟之前说的事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