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五百四十四)
(2019-12-18 06:26: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过去买书跟风走,基本上老师看什么,跟着去买,买不到四处去借,要知道跟上老师的节凑不费点功夫是不行的,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实诚,兜里装一支笔,装几张纸,听到高兴的地方会拿出笔和纸把自己想到的和听到的事情记下来,知道不这样很快就会忘了,而那时候年轻害怕这样会被老师笑话,认为脑子不好使,其实老师讲的东西很多,就应该像现在这样不避讳老师和周围人怎样去看,记下来那就是自己的所闻所见,年轻虚荣心特别的强,也正是这样学到的是皮毛。
老师可不管你学会了没有,反正也不颁发给你毕业证,没有硬指标的要求,像古代老师教学生一样,修行在个人,老师把道理讲出来,你有意想去学,你就去问,就这样根据自己理解面对尚未理解的问题跟老师请教。老师也是那样,更多的是在谈他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作者的观点延伸到他自己的领悟,其实,这里面依然需要你有一个分辨的过程,而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更确切地说是听众而言,对与否根本就不知道,觉得有意思记得就深点,觉得没什么,或者精力不集中,讲过去的东西就过去了。
到是在老师家里面来去自由,特别是对那些不是很用心的学生,老师看的很清楚,他们来就不那么深入地去说,知道这些学生激发不了他们的谈话激情,至于老师喜欢我这样的学生,现在想想有两点,第一自己拥有的书籍,对他而言可以随便地调动,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到家里面去选择他喜欢书籍;第二个,自己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老师抽烟的后援,去到老师那里一般的都带足了香烟,到那里掏出来放在桌子上,根本就不用说,老师知道更多是给他抽的。
到后来经济条件受限,自己也跟着老师学习去买烟丝,搞了一个卷烟机,买的烟丝不敢拿回家,直接在老师家里面制成成品香烟,一次卷一百多支,抽不完就留在老师那里,老师嘴里不说,从他的脸部表情上可以感受到他的满意程度,后来知道想跟别人搞好关系,就不要想自己更多的事情,要从别人那里想事情,例如老师没有烟抽了,那么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烟拿出来确保老师抽,这样他才愿意把自己想到的那些东西告诉你。
至于抽烟的事情有很多故事可以讲,那时候所谓喜欢文学的老师或同学基本上都是大烟鬼,在老师家抽的乌烟瘴气,但是有时候到了下半夜所有的人带的烟都没有了,老师的烟瘾大,没有烟抽感觉若有所失,便开始把头往地下看,去发现丢在地上的烟把稍微长一点的,再捡起来把剩下的烟丝投出来,重新卷一只,就这样一直可以把地下绝大部分的烟蒂捡拾干净。
那时候自己觉得是一个无产阶级,但是跟老师和其他的学友相比我有算作是经济条件最好的,所以自己的那些文友对我既羡慕又嫉妒,现在想想也真的没给老师带去点什么,那时候最多的是买点挂面,买点肉,到老师家让师母给做一顿炸酱面,那就跟逢年过节吃饺子一样幸福。
到是那时候自己真的有一点心无旁骛,只想跟着老师给我指点迷津,后来知道就像阅读一样,很可能你就被作者带到深坑里了,其实那时候老师的很多想法也未必正确,但是自己没有分辨能力,只能是跟着去接受,到是过去了若干年,才逐渐明白老师谈论的那些事情,有自己生活的感悟,也有接受别人的一些看法,自己知道只有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最容易去理解,也不会有多大的偏差。
再就是跟文友在一起的阅读,听说市面上又出现一个有影响的作家,写了一部怎样的作品,被认定为某派别的杰出作品,也不管自己看得懂看不懂,跟着去看,之后谈他们的高见,再回过头去阅读,寻找自己与他们谈的哪种观点和角度的契合点,经常是囫囵吞枣,也同样是虚荣心作崇,认为大家都一致的看法,你不这样去认为就是一种蠢钝。
后来知道观念不能从大众的角度去衡量,还是要从高人和阅读的积累中去寻找答案,毕竟更多的人都是人云亦云,他们不知道作家到底想要表达的意图是,一些人把序作为理解作品的捷径,还有的是听另外的人在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跟着学了几句,一转身就成为了自己的认识了,那就是被带到沟里的具体表现,更多的人也不觉得。
记得有几次,遇到一个特别敏感的话题,自己的那些文友不知道从哪里听到了不一样的诠释,到老师那里把那些观点说出来,让老师毫不客气地把学生批了一通,说,一个观点说出来,你要去分析这种观点从那个角度去考虑的,你刚才说的那些理解,我认为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哪跟哪的事情,这还是传统的文本的解读,他们就不理解新的表现手法的基本意图是什么。
那几个文友让老师说的没话说,从老师家出来,心里面也不服气,继续强调自己的那些看法,就这样老师家里面的学生一天天地减少,倒好我到那里就可以得到“真传”,自己乐不思蜀,到现在知道那同样是一种偏颇,也是陷入了绝对相信的陷阱,只有你把老师讲的那些东西消化成你自己的认识,才算做事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也未必跟老师相一致。
到了当下,买书也好,看书也好,早已经不再跟着风跑了,不管是谁说怎样的评价,也不会引起自己的强烈反应,知道这些年这样的作家被推出来的太多了,而我们阅读的作品有限至,至于他们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真实与否暂且还是一个未知数,有的时候所谓的好不过是那个时候的一个特例,而讲述的那些故事不过是过去表现方法的巧妙的变形而已,古人早就把故事讲得炉火纯青,我们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依然是在用不同的方法讲述过去的故事。
很多人或许不认同我的这种观点,其实,认不认同无所谓,世界几千年来的文化发展,你总能发现与当今相像的那些故事和人物,后来发现无论社会怎样的去变革,但是永远不变的是人性中的那些东西,所谓感觉不一样的是程度深与浅的问题,本质上是不会变的,几千年里面都在写人性在社会上的种表现,包括现在写科幻作品的年轻作家,虽然写外星人,但是同样也局限于现实生活的大环境之中,赋予外星人的同样是以人性角度去描述,作品离不开人这一个大主题,即便有的作品没有谈及人的问题,但是只要是人的写作就不可能不留下人的主观想法,在我看来无论是动物还是天外来客那不过是拟人化而已。
作家谢有顺说过:“古人推崇通人,所谓通物、通史、通天地,这是大境界。小说则要通心。因为有心这个纬度,它对事实、人物的描绘,更多的就遵循想象、情理的逻辑,它所呈现的生活,其实也参与对历史记忆的塑造,只不过,小说写的是活着的历史。这种历史,可能是野史、稗史,但它有细节,有温度、有血有肉、有了它的存在,历史叙事才变得如此饱满、丰盈。”
当下的自己每天根据这一天自己的情绪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去阅读,也同样到了书店也会在成千上万种书籍中选择符合自己胃口的书籍,这些书籍很可能被更多的人不屑一顾,凡是能够给你带来思索和片刻愉快的书籍我认为都是好书,至于往后你有可能喜新厌旧,那么你要知道他能给你带来片刻的欢愉这就足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些事情可以给你带来这样的欢愉。
我还是比较喜欢作家谢有顺的很多观点,知道这种喜欢很有可能陷入一种偏颇,只是觉得他的观点在这个时期里能够与我的某种想法相契合 ,这就足以了。谢有顺说:“世界是一个大生命,个体是一个小生命,小生命寄存于大生命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不断变化,也不断积存,文学记录的就是这个动态的生命史,文心通向的也是人心,人类的生命、性情,留存得最多的地方,就在文学;阅读文学,你就能知道前人是怎么活、如何想的,因为它里面隐藏着一个幽深的生命世界——文学笔下的历史,既是生活史,也是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