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五百三十九)
(2019-12-11 08:04: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三十年前去书店就跟家庭主妇买菜一样,每天都要去一趟,也并不是去了就要买,主要是感受那里的氛围,家庭主妇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食品,可以根据她的喜好和兴趣决定这一天做点什么让家人高兴的饭菜,而对于我去书店,则是感受哪里的一种优雅宁静的氛围,而且还能闻到纸墨的飘香,知道那就是精神的花园。
三十年前到了周末,除去按照掌柜的要求完成家务劳动以后,剩下的时间就是自己掌握,书店就成为了第二个工作单位,当然去哪里是不能跟掌柜的如实交代,只能告诉她自己是去文友家里看看,掌柜的知道一旦我不去那些文友家,他们一定会在晚上跑来,这些不太自觉地文友,让掌柜的非常的头疼,估计讨厌他们的不拘小节。
就像我最初写的那样,当初跟泰山大人住在一起,套三的房子,自然有一间是会客室,兼电视收看室,最初文友到家里面都是去我们的卧室,因为在那里有我的两个书橱,里面摆满了文友非常羡慕的书籍,而且在我的写字台上还堆放着不少书籍,在那里翻阅之后,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那里闲聊,掌柜的和孩子都跑到会客室里面,他们对我的这些文友说实话都不太感冒,即便有一两个感觉还行的,也表现得非常一般。
这些文友基本上都是大烟鬼,也不管屋里有没有人,坐下来就掏出烟来抽,自己也不好说,就这样吞咽吐雾,一会房间里就飘满了烟的味道,只能等文友走了以后,开窗通风,即便这样也没少挨埋怨,自知理亏也就不言声。家里面的岳父岳母看到了问题所在,索性再来人就让客人到会客室里面坐,他们回到自己的屋里面,似乎是这样的办法来告诉客人,这是住家不是单位,可是文化人谈话的兴致上来了,根本就想不到这些。
到了自己拥有了房子,这些文化人似乎就更不在乎家里人的感受,坐在“客厅”认为就不会影响卧室的主人,经常是通宵达旦的神聊,就忘记了“客厅”与卧室的通道就是一个布帘子挡着,既不隔音,也不隔烟雾,不仅如此,最后还在吊铺上放了棕垫子,铺上褥子,在准备好被子和枕头,那些回不了家的文友提供住宿,这些都是为了神聊读书的感觉。
说实话那时候这样的文学爱好者的往来给家里面添了沉重的负担,所以自己提出去文友家,掌柜的是百分之百的同意,知道去了他们家就等于堵住了他们来的想法,其实自己内心里还是想去书店,而不是文友家里面,因为认识那些文友的家都不敢随便去,女文友更多的还没有结婚,害怕引起别人的闲言碎语,那时候自己已经是有家室的人。
而去男文友家,说实话他们家里面的条件就没法跟我的现状相比,虽然我们后来的家十分的狭小,但是也是自己说了算,我们一家三口使用,那时候几个文友,都跟家里面老人住在一起,到了他们家里面一定要看他们家长的脸色行事,觉得不仅仅是小心翼翼,而且觉得特不自在,不仅是我有这样的感觉,文友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们到我哪里都可以开心的欢笑和大声的争执,而在他们家就不敢这样的去尽情表达。
再后来老师家成为了我们的据点,那也是逐渐地去适应,老师曾经的家是一个跟地下室一样的房子,同样跟他老父亲还有一个神经有问题的继母住在一起,最初自己心里面也发虚,害怕去老师家,万一继母神经病发作了,用刀砍了我们怎么办,后来才知道这个继母身世可不简单,解放前就是燕京大学的高才生,一表人才,只是在情感方面受到刺激神经出了问题,老师的父亲看好了这个有文化的大学生,后来成为了他的对象,她的病态并不是狂躁型,在屋里自言自语,至于说什么没有人知道。
到最后老师家里面的两个老人先后去世,他们家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寄宿学校”,很多朋友都在那里居住过,而我则有一段时间哪里似乎就是我的家,几乎每天上午在单位里面工作,到了下午这里就是“兼职”的工作单位,很长时间吃住在那里,就像我写的那样忘了自己是有家室和孩子的丈夫,那时候自认为是献身文化艺术,不知那才是在务虚,不过是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文学爱好者,其实自己的选择已经偏离了学习的方法。
就像我写过的那样,周末大致上去的书店,就是围绕在市中心地带,骑着自行车先去中山路中国电影院对面的古籍书店,这是我最爱书店之一,不仅仅是这里的书籍吸引我,而且这里的员工都混了一个面熟,以至于到后来就跟到自己家一样,进门就直奔地下书库,似乎就是自己感到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认为这就是特殊待遇,自然把更多的款项投在这里。
在之后去胶州路和中山路交叉口处的青岛新华书店的大楼,在那里转一圈,假如没有什么让你感兴趣的书籍,会根据时间再去西镇东平路上的一个书店,因为从哪里出来可以直接去老师家里面,知道买点吃的晚上就在老师家里面用餐,根本就不用说,你带着吃的去老师家,就知道你的意图。
当然也时而在周末休息前一天给文友打电话,征求他们周末有什么安排,假如他们当中有人没事情干,一定会越着他跟我一起逛书店,在那里让他们充分表现,这些人在那里感觉就跟进了赌场一样非常的兴奋,跟那些书店的年轻服务员混得非常之熟,似乎有女同志加入的谈话更有激情。
就这样疯狂的逛书店有那么十几年,到了当下买不动,也看不动的时候,书店就成为了跟下饭馆一样的感受,不愿意去饭店里吃饭,更愿意在家里面做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因为自己拥有的书籍已经可以满足一般的阅读需要,而且似乎这辈子不再买书也看不完的一种现状,巨大的读书压力也迫使你放慢买书的步伐。
书店也不是经常去的地方了,就像那些一度疯狂聚在一起神聊的文友,这些年大浪淘沙,曾经的那些文友都在社会大变革中选择了更易于生存的道路去走,虽然对文学还表现情有独钟,但是方式方法却完全与之前不一样了,成为了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不是最初的那种踌躇满志,总以为很快就会成为了有名的文学作家,后来发现那不过是自己轻浮和无知的表现而已。
更多的人离开了这条务虚之路,面对生活的重压,不得不考虑生存这个最现实的问题,无论你有多大的包袱,你也要面对这些琐碎的现实生活问题,更何况更多的人灵性上就无法达到文人所要具备的那种才分,也许是知道了自己真实的能力,才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回到自己可以走的生活之路,人必须面对现实,脚踏实地。
书店不再成为你的一种渴望,而成为了类似公园的地方,到哪里是放松自己,在那种宽松优美的环境中放松自己,感受自己曾经的激情岁月,拿起一本自己未曾阅读的书籍,便想到了曾经自己能够把整个柜台上的所有书籍的摆放记得非常清楚,那一天你去到那里,打眼一看就知道多了那一种书,那一种书卖完了,而到了当下这样的能力早就没有了,几乎每天这里都有数十种新书上架,你根本就没有这样好的记忆力去记住那些新书的位置。
买书也变成了像家庭主妇买菜一样的百般挑剔,左右权衡值不值得,学会主动地问给不给打折,假如听到不给打折,一定会掏出手机拍张照片,回到家里面到当当网去搜索,知道在那里一定会打折,而且在那里购买以后,人家会送书上门,把钱准备好了以后,一手交款,一手收货,完全省去了讨价还价的可能性,连公交车费都省了。现在知道这是对买书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至于是对书的尊重还是亵渎现在还真的不好说,从开卷有益的角度说,时对书的尊重,对书的尊重角度去看,似乎有一点刻薄,有点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