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阅读(之一)
(2018-02-15 06:40: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今天是大年三十,也是戊戌狗年春节假期的第一天,首先给家人和各位亲朋好友拜年,祝大家在狗年里面交大运,发大财,心想事成,事业红火,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其实就我自己而言,到了这个年纪就没有过年的概念,可是又知道你在大环境下又不能不入乡随俗,看到别人那么认真的准备过年,自己却无动于衷,有点不合时宜,以往都在春节假期期间写一点过年期间的流水账,觉得总这样婆婆妈妈没什么意思,所以想到了利用春节假通过阅读度过,用假期阅读这样一个题目,写上七篇文字,算作是迎接本命年的献礼。
自己心里面非常的清楚,本命年非常之不好过,处处要小心,用老人的话说,本命年就是你不去找事,也难免遇到迎上来的事情,用通俗的话说,防不甚防。鉴于这样的情况,还是多呆在家里为好,思来想去用读书的方法面对本命年,尽量的少去外面招摇过市,给自己的忠告就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临放假前两天组织发来信息,强调按照要求过节期间不参加同乡会、同学会、战友聚会,以及私人会所大吃大喝,自己立刻回复,在家读书学习,过一个精神充实的春节。
春节假期的阅读,与往常一样没有计划性,根据这一天自己的心情来定,可以多读多写,也可以少读少些,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足矣,把作者的生花妙笔推荐给大家,感觉这样的安排在这个天寒地冻的假日里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既可以躲避那些损肝伤身的大酒,还可以“陶冶情操”,结识一些新的高雅朋友,更知道等春节之后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期待着七月底真正意义上的告老还乡。
手头上的这本《小说中的心事》是作家谢有顺写的这本书,现在也忘记是在哪里买的,毫无疑问在买的时候自己并没有确定要不要这本书,因为自己认为要的书籍一旦拿回家就一定要在书上写上在那里买的此书,而且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告诉别人这本书的归属权属于自己,这是几十年来的一个习惯。
居然发现这本书没有签上自己的名字,但这本书确放在我的书堆里面,不知道为什么当初确定买这本书,估计是看到了这本书最后面的一段文字,是作家写的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也许这段话成为了买这本书的原动力,在翻看的时候发现自己划了不少章节,但自己依然记不起来是何时阅读的,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用精神分析学解释这种现象,就是内心里面还没有对这个作家有较深的认识,岂不知,作家谢有顺已经在国内非常的有名了,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评论家,号称是些文学评论的自己居然不知道,可见自己的孤陋寡闻。
去网上搜了一下这个作家,同时也看了这本书对作家的简要介绍,是这样介绍作家谢有顺的:谢有顺,1972年8月生于福建长汀,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刊发表有当代文学批评、思想随笔200余万字。出版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活在真实中》、《我们并不孤单》、《话语的德性》、《身体修辞》、《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于坚谢有顺对话录》、《先锋就是自由》、《此时的事物》等论著。主编有丛书多套。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评论奖、《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广东文学评论奖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现居广州,先后供职于南方都市报和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中山大学。曾获冯牧文学奖、庄重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奖项。入选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这本《小说中的心事》是一部文学评论集,书中的第一篇《小说的常道》,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划了那么多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句子,当然也是作家的观点,感觉谈的挺有意思,从他自己对历史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了自己的阐述,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之一,所以划了很多他阐述的观点,感觉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近一阶段不知为何对作家谈文学产生了兴趣,或许是自己太欠缺这方面的知识造成的,去年年底到现在一直在阅读相关的作品,《毛姆的读书随感》,还有那本《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今天晚上又发现了这本《小说中的心事》,觉得每一个人都有他们的特点,要说相对比较喜欢的还是毛姆的文章,比较风趣,有不一样的理解,给你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不是说谢有顺的这本书不好同样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他的很多的观点自己非常的认同,正因为这样自己才着重划了觉得有意思的地方,不妨摘几段给大家看一下。
“小说则要通心。因为有心这个纬度,它对事实、人物的描绘,更多地就遵循想象、情节的逻辑,它所呈现的生活,其实也参与对历史地塑造,只不过,小说写的是活着的历史。这种历史,可能是野史、稗史,但它有细节,有温度,有血有肉,有了它的存在,历史叙事才变得如此饱满、丰盈。”(书中第1、2页处)
“俗世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摸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 (书中第4页处)
“文学创造的精神真实,也成了历史真实的一部分。真正的历史真实,即所谓的客观真实,它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能拥有的不过是主观的、‘我’所理解的真实。真实是变化的,也是在不断被重写的。此刻真实地,放在一根更长的时间来看,就可能不真实了。” (书中第5页处)
“记忆是文学的,客观的真实是历史的,但更多的时候,文学比利时更永久。” (书中第5页处)
“如果我们把历史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心情,甚至一种生活的话,就能更好地理解我说的小说是活着的历史这一观点。为什么是‘活着’的?因为小说所保存的日常生活中那毛茸茸的部分,是有生命力的,生命的构成,离不开这些肉感、琐细、坚韧的细节,甚至文明的传承也常常是在这些生命的细节中完成的。” (书中第10页处)
“小说所分享的,正是文化和历史中感性、隐蔽的部分,它存在于生命舒展的过程中,可谓是历史的潜流,是历史这一洪流下面的泥沙和碎石——洪流是浩荡的,但洪流过后,它所留下的泥沙和碎石,才是洪流存在的真实证据。生命的痕迹,往往藏于历史这一巨大幕布的背后,小说就是要把它背后的故事说出来,把生命的痕迹从各个角落、各个细节里发掘出来,让生命构成一部属于它子自的历史。许多时候,历史只对事实负责,却无视生命的叹息或抗议,更不会对生命的寂灭报以同情,它把生命简化成事件和数字,安防在历史的橱柜里,这样一来,个体意义就完全消失了——而文学就是要恢复个体的意义,让每一个个体发出声音、留下活着的痕迹。” (书中第11页处)
“世界是一个大生命,个体是一个小生命,而小生命寄存于大生命之中。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不断变化,也不断积存,文学记录的就是这个动态的生命史,文心通向的也是人心。人类的生命、性情,留存得最多的地方,就在文学;阅读文学,你就能知道前人是怎样活、如何想的,因为它里面隐藏着一个幽深的生命世界——文学笔下的历史,既是生活史,也是生命史,所以钱穆说,‘中国文学即一种人生哲学’。文学笔下的人生是活的、动态的、还在时间长河里继续展开的,读者一旦和文学世界里这些活泼泼的生命相遇,它就共享了一种别人的人生,同时也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一个确证的理由。这种对生命的独特书写,是文学的高贵之处,也是别的任何艺术门类都不能和文学相比的地方——因为生命不可重复,生命的个体形态也全然不同,这就决定了文学写作必须一直处于创作之中,作品与作品之间,连一个细节也不能相同。人物的遭遇、情感的冲突,甚至饭菜的种类、衣服的样式,每一个细部,都不能重复,这是文学写作的原则。” (书中第12页处)
写到这里也该洗洗睡了,大年三十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办,最重要的是回家吃团圆饭,这个非常重要,先到这里吧,明天接着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