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四百三十七)
(2019-07-11 08:06: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上一篇写了自己的一些习性,例如对纸的那种喜好,倒不是自己喜欢学习,也不是自己喜欢写写画画,现在想想这种心理造成的原因,或许是可以用这些纸折叠自己喜欢的物件,例如这一个纸飞机,跟小朋友玩的纸牌,都需要大量的“废纸”做保障,而那时候家里面的废纸也不让你用,留着生炉子用,再就是半年一次的擦玻璃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不好用的物品,常用的话说是变废为宝。
曾经写过家里面所有的物件都会用到极致,例如穿小的破衣服,实在不能送人的,就留下来把好的布面剪下来留着,万一自己的衣服和裤子破了,这些布面就是作为补丁用的布料,在剩下来的毫无疑问成为了抹布,在那些破得厉害的想办法绑成地板擦子,有的家庭地板擦子都感觉无法用了,洗干净晒干,之后到废品站卖掉,那时候废品站收破碎的布条,估计他们拿回去也是做地板擦子用。
“破家值万罐”可能就是指那个年代的情况,谁也不会笑话谁,家家都有一些破烂的东西,包括从马路上拣到的一根铁丝或者是一根树枝,在大人眼里面这些物品都有用处,不仅如此,遇到大潮或台风过后,很多人到海边捡拾木料,估计是沉船的木料,那个年代烧火的木柴都是计划供应。在大人眼里没有不好的物品,大人的做法多多少少影响了孩子们。
到现在才知道家里面头等重要的问题不是那些垃圾,而是家里面必须要有储备的粮食,最害怕粮食的空缺,那时候副食品都按计划供应,每家每户计划的那点副食品根本就不够吃,所以家家户户只能量入为出,把计划按照一个月的时间合理分配,也就是逢年过节可以多吃一点,平时就要节俭一些。
问题是吃的节俭,肚子里没有油水,饭量就变得很大,过去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到了现在才知道,肚子里挂了油,有了脂肪才可以占去胃肠的很多空间,这样你的饭量才会变小,越是没有油水消化的就越快,特别那时候自己是一个孩子,从来不会为家里面粮食的问题考虑,倒了点就吃,但也为不让使劲吃而不解。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如此,家长掌握着孩子的饭量,即便还有胃口也不能让吃了,所以每次开饭家长都按计划分配给孩子饭量,例如我小学的时候,一顿饭就是二两馒头,加上一碗稀饭,吃不饱对不起,等下一顿再吃,也逼着你静下来,知道玩累了第一个感觉就是饿,一点办法没有,几乎家家的饭橱都锁着。要不然小时候到大院外面的农田里偷可以吃的物品,那也是饿出来的办法。
自己记得很清楚,无论是在自己家里面,还是曾经的被送回老家,吃饭的问题都受限制,在家里面吃饭的时候定量,在老家的时候同样如此,但是自己感觉数量要比在京城家里面多,原因很简单,吃饭的碗毕竟成家里面的大,早晨起来一碗很稠的稀饭,上面加一些咸菜,感觉吃了以后很饱。而在京城家里面的饭碗就小得多。
不过不用多长时间这样的感觉就没有了,最初吃一碗都觉得有点撑,到后来一碗就没感觉了,感觉还可以喝一碗,不过家里面的奶奶是不允许这样的敞开,别看农村粮食不供应,他们知道剩下的粮食可以去便换点其他的物品,这同样是钱,所以节衣缩食是全民普遍的一种生活状态。
那时候为什么期盼着过年,那就是在过年期间家长不限制孩子的饭量,你才会有那种吃饱了撑的懒洋洋的感觉,那时候看电影里面地主老财家的孩子才会有的那种吃饱了洋洋得意的感觉,不过在节日期间,随着油水的增加,饭量明显逐渐的在减少,记得很清楚最初过节前两天,吃馒头可以吃两个,平时计划中只能吃一个,到了春节后期也就只能吃一个了,肚子里有了油水,再加上过节里面的零食多,稍微吃一点其他的物品,就没那么大的饭量了。
那年回老家,正赶上过春节,老家的习俗,不管南方不吃面食,但是逢年过节必须要蒸一点上贡用的馒头,而且这些馒头的制作很有讲究,里面放一些糖,所以蒸出来以后吃起来是甜的,非常的好吃,那年自己晚上坐在那里吃了五个馒头,感觉还能吃里,被老家的大人强制性的给拒绝了,害怕真的被撑死。庆幸没再吃,自己不知道吃那么多的东西把胃给撑大了是一件更不幸的事请,因为你的胃口没有相对应的粮食支撑,所以饥饿的感觉非常之难受。
那些年放学以后发现饭橱子忘了锁了,那才是一个欣喜若狂,悄悄地从里面掰一块馒头,用勺子从猪大油的罐里面舀一点出来放在馒头上,在撒点盐,赶紧跑到外面,觉得那是最美的味道,吃完之后觉得浑身都是劲,玩的时候成功率非常之高,因为有了气力。而更多的孩子只能坚持到晚饭的时候,现在知道大人逼着孩子吃完饭在家里面呆着,不允许出去疯,并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容易长病,而是害怕消化太快粮食不够吃的。
春节前蒸了那么多的馒头,用大人的话说准备吃到过了正月,可是到了初八九就发现存放的那些馒头开始长毛了,发现在洁白的馒头边面上出现了一些黑点,那就是发霉了,大人只好用刀子把那些黑点削掉,还有的干脆把馒头的外皮剥去,反正好好的馒头到最后变得奇形怪状。
家里面大人把那些变质厉害的面头切成小块装,用油炸成成金黄色,在撒点盐,就成为了点心,据说这样还可以延长存放时间,自己吃的那才是一个欢,根本就不去考虑变质带给我们的危害,也不知道这些基本的常识,只要吃饱饭,家长让吃什么不会有二话,年轻时候胃口极好,吃什么都喷喷香,自己吃得很美,大人愁得厉害,为节省不下粮食而着急。
到了自己有了家庭,或许也是受了家长的这些做法的影响,对家里面的粮食的要求很严格,无论现在早已经取消计划了,你有饭量可以敞开的去吃,但是,自己一定要让家里面有富裕的粮食,例如现在家里面早已经不去争馒头之类的食物,主食更多的是大米,所以家里面必须有充足的大米储备,一旦发现储备不多了,自己变回去买一些放着。
掌柜的对我这些做法很不理解,说,只要你有钱,什么时候都可以去买回来,你这堆得到处都是,更何况大米放时间长了会招虫子,影响大米的质量,好像这些理由挺充分,但是我是听不进去,知道只要看到有富裕的放在那里心里面就有一种充实的感觉,自己总有一种对粮食的危机感,也许是从小饿出来的毛病,就怕没有吃的,到现在这种感觉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
虽然现在的饭量在没有年轻时候的那样,用掌柜的说,越吃越少,加上更多地副食品的保证,主食吃得越来越少,即便这样自己还是把注意力放到这个问题上,跟上面的大领导想法很相像,粮食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政治斗争虽然残酷,那时政治家们的博弈,与老百姓无关,假如粮食出了问题,老百姓吃不上饭了,那可就是最大的问题了,过去大家都是良民,都有素养,老实本分,但是到当下假如在发生大饥荒,根本就无法想象会怎样,也正是这样的内心想法,所以按照自己的心理满足的想法,还是要存放一些暂时吃不到的粮食,作为家里面的物资储备,经常用那句俗语讲给掌柜的听:“家里有粮,心不发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