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四百二十六)
(2019-06-28 07:14: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越来越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学会了自己跟自己玩,身边即便没有一个朋友也无所谓,你发现你可以自己玩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这样去玩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所有玩的对象都会对听你的摆布,不会介意对方是否高兴,玩高兴了随手把它们搁置在一边,这些玩伴也不会嫌弃冷落了他们,不需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细致考虑。
当初自己没退下来之前,跟那些关系不错已经退下来的朋友说,很快我就会参加到你们的队伍中去,再有什么事情喊着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可是真的退下来,你才发现每一个人都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很多事情,好像根本就没心思与这些朋友和关系不错的同事在一起,一天下来没觉得干点什么事情就过去了,那种想见别人的想法也变得淡薄了,觉得一个人挺好。
小时候,家里面大人让去幼儿园,自己坚决不从,就这样任性下来,大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天天拳脚相加也不是一回事,只好把我交给了家里面的阿姨,阿姨根本就不愿意管这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也让她无比头痛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是好话赖话都听不进,满脑子就想自己玩的事情,只要自己饿不着,放心一定会自己跟自己玩得很好。
那时候住在封闭式的大院里面,你想出去也出不去,大门口的门卫就是看管像我这样的野孩子,绝对的出不去,所以自己的活动范围就是在院子里的某一个边边角角,偶尔也跑到托儿所或学校里面的活动器材上感受一下,例如托儿所里面的滑梯,小学里面的秋千,自己基本上掌握了什么时候没有人去玩的规律,玩上一阵子觉得过瘾了,便会离开,特别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一个人。
现在自己住的院子里就有几只流浪猫,我看到它们就想起了自己儿时的境况,基本上的情景与流浪猫没有什么两样,害怕见人,喜欢自己独处,一个人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可以趴在地上,也可以席地而坐,更可以在自己认为熟悉的地方蹲在那里自娱自乐,时而还会引吭高歌,在外人看来玩的很带劲,玩的很投入。
白天大人上班,大一点的孩子上学,跟我差不多的几乎都去了幼儿园,大院子里空空荡荡,就剩下了我一个人,四处游荡像一个幽灵,但是自己可没有那样的感觉,就那么大的范围,再熟悉不过,感觉那就是我的势力范围,可以知道哪里有什么让我感兴趣的东西,见到一个生了锈的铁丝,会在地下涂鸦很长时间,也会把这些涂鸦赋予我自己认定的内容,到最后失去了耐心烦,便用脚给抹掉。
捡到一个树棍,会沿着沿途的楼房边走,那只树棍的那一头一定是在墙面上,通过行走产生的一种颤动,给你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离开楼面,便会举着树棍朝远处的小树冲过去,将手里的树棍使劲地敲向小树,以显示自己的厉害,其实那不过是看到小朋友们这样的相互打闹,你瞧瞧学会的本领。
发现了一只蚯蚓,会用树棍强制性地让它按照自己划定的路线行走,看着他的行进觉得很神奇,高兴了也会抓在手里仔细地观察,后来发现抓过他的手,有一股说不出来的臭味,所以以后很少动手,有的时候整蹲在那里看得起劲,突然过来一只公鸡一下子啄起蚯蚓,飞一般的跑掉,自己会追那只鸡很远,可想而知那时候连级鸡都不惧怕我,居然敢抢我的“玩具”。
儿时具备这样的能力,可以把手头上和眼睛看到的任何东西,赋予它生命,可以跟他玩得昏天黑地,这就是自己玩得最基本的功夫,看什么都有与之符合玩伴的感觉,但这样的亲切感不会有很长时间,除去见到了自己认为值得收藏的物品。
当然时不时也会跑到大院的服务社,在那里通过嗅觉来满足自己内心里的那些想法,特别是卖糖果的那个房间,里面的味道让你感觉到幸福,在想着这里的阿姨多幸福,可以随时吃到自己喜欢的物品,当然,要是遇到那些热心的叔叔阿姨或许会得到一点点奖赏,那真的就是最美好的时刻。
在我们家住处的后面,有一个不太大的空旷地带,那是我儿时的投掷场,到四周捡拾一些碎石头,在找一块半截砖摆在前方,用那些碎石头进行投掷,一旦打中目标心里面那才是一个欣喜,就这样重复的玩一上午不觉得累,经常听到阿姨的呼喊自己的声音还觉得意犹未尽,但是不敢不回答,也不敢不赶紧往回走,知道阿姨跟家长告状,自己的日子很难过。
在上小学前自己就这样自己跟自己玩,上了学以后的周末,依然是这样,知道其他的同学都有自己的事情,自己跟自己玩就有了新的内容,因为,手里面有了可以随意涂写的石板,在不用蹲在地上用树枝或砖块涂鸦了,一边写一边说,真正意义上的自娱自乐,家里面的阿姨看了以后直摇头,估计是认为跟神经病没什么两样,她不知道这是生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的培养,学会自己挽救不会感到孤独。
后来发现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也是摆脱孤独很有效的方法,估计现在自己可以根据自己想到的那些事情进行记述得益于而是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记忆力,估计把儿时的那些幻想的东西整理成册,应该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很可惜那些大胆的想象并没有发扬下去,到现在觉得想象力在不断的萎缩,因为我们学的那些所谓的文化,将想象力绝对的给扼杀了。
虽然说是儿时学会自己玩,但也不是不想大人在你身边,玩到一定的程度,玩的有点累了,也就会想到家里面的大人,想从他们那里得到能量,现在知道这个能量就是呵护和关爱,可是小时候哪有这样的好事情发生在你身上,每一家都生了那么多的孩子,大人为了生存每天忙得找不到北,可以说是累死累活,那还有心情去想关爱孩子的事情,再加上孩子们不懂事情,让家长头痛无比,所以跟你的态度与你想要的差距太大。
到了高中以后好像是适应了扎堆的生活方式,感觉那样更有气氛,更可以满足你内心里的那些新奇,也可能是内心里面觉得那样更安全,有人说这种转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到现在来看也未必,更严格地说,扎堆是部落群体的一种义务需要,也是释放自己能量的一种方法,荷尔蒙催化下的一种相互吸引,更隐秘的是内心里的欲望的需要,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意识不到的目的而已。
从上高中到离开工作岗位的这段期间,算作是适应群体生活的阶段,这期间寻找了若干个自己认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和愉悦的伙伴,而且感觉你结识的人越多,你生活的就越快乐,越充实,就这样随着时间推移,一波波的来,一批批的走,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你接触的那些人也在不断地变化。
当你发现工作的这出戏演完了,谢幕下台以后你恍然大悟,弄了半天你需要的更多人不过是群众演员,是配合你来演戏的,在你演完的同时,他们也都完成了使命,他们又有了新的角色,你的舞台搬回了家,演给家人去看,更是演给自己看,回到了儿时的那种状态之中。
不一样的是道具上的差别,儿时一根树棍,一块瓦砾,一群蚂蚁,或者一条蚯蚓,那就是你的舞台道具,现在则变成了书籍、电脑和散步,达到的效果和欢快的程度应该没有什么变化,都是不知不觉过一天,都不知道第二天会去玩什么,随遇而安的心态一直保持到现在。
过去是一个大院子,到现在呆在家里面与曾经呆在那个大院子里面没有什么不同,唯独不一样的是物质的需要不再是难题,而且你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小,欲望也是如此,荷尔蒙也快消耗尽了,就不再去想身体力所不能及的那些事情了,呆在家里面自娱自乐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