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四百二十五)
(2019-06-27 07:29: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看到一个老同学去世的讣告,即惊讶,又好奇,惊讶的是刚退下来不长时间,就告别人生,晚年还没有安享,觉得有些可惜,即便到了认定为老人的年龄,从心里面说没感觉老到那去,有的时候心里面感觉还挺年轻,到后来才知道人是觉不出自己老来的,只有与同龄人对比才知道自己老到什么程度。
好奇的是这位同学在学校期间可是一个有名的人物,在级部范围内势力最大,他网罗了不同班级的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一个不小的团体,几乎是没有人敢惹他们,前呼后拥有点不可一世的样子,那时候咱胆子小,别看跟着个人认识,但是还是敬而远之,加上那时候我属于一个玩孩子,还没有狐假虎威的想法。
跟着个人认识是通过我的初中同学,也算作是一个不错家庭背景的子女,他们两家人不知为何走得很近,也正是这样我跟自己的同学去他们家玩过几次,所谓的玩不过是在他们家外面找一个地方胡吹,讲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他们很兴奋,自己一点没这种感觉,再后来他们去玩“深层次”,觉得我个头太小,又木讷,就把我排除在圈外,自己不在乎这些,那时候能玩到一起的孩子太多了。
他们倒是给我面子,级部里面他们那么的强势,一些同学都害怕这帮子人,尽量躲着他们,自己到没觉得他们有什么可怕,主要是我初中班的那个同学在里面有相当大的作用,他是核心成员之一,因为我们这种关系,还真的没有给自己亏吃,用我的话说,相安无事。
学校的生活很快就过去了,一个学期一到两次的学工学农活动,剩下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不多,所以不知不觉就到了毕业的时候,一旦踏入社会,在学校里面的那个所谓的结盟基本上就呈现树倒猢狲散的架势,各忙各的事情。
同学们聚到一起聊天说上学期间的时候还会提及这些陈年往事,自然也会提起这些在学校里面“称王称霸”同学,那些曾经跟着混的小喽啰便会滔滔不绝讲“光荣历史”,现在看都是青春萌动期的躁动,无知无畏下的鲁莽。
说实话,这样的同学从感情上去说,你可以去送他最后一程,也可以视而不见的不于理睬,但是作为一个愿意寻找素材的人,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机会,想亲自去那里看一下最后一程中的那些故事,亲自验证一下过去的四十年有什么样的变化。
首先打电话给了介绍我认识这位同学的人,也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在初中期间一度我经常去他们家里面玩,他们家里面都知道我这个同学,即使他的家人让他尽可能少跟我这样不愿学习的同学来往,发现我的这个同学觉得有我这样一个忠实的朋友很受用,所以对家人不予理睬,顶多让我去找他的时候,在楼下喊他,不要上楼去找。
这个同学也已经退休在家了,电话打过去,问他知道那个同学去世的消息,他说,在同学微信圈里面已经看到了,说觉得非常可惜,刚退休,还没享受到退休的美好生活,就这样走了。问他去不去送他最后一程,他找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理由回绝了,知道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再向上学期间那样的紧密。
接连打了几个跟他不错的同学,都因种种原因无法前往,当知道我想去送他最后一程的时候,都说代表我们向他的家人表示慰问,替我们送他最后一程,很冠冕堂皇的回绝了参加的可能性,不知道那时候天天泡在一起时候的劲头上去了,再一次验证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的道理,无论理由多符合道理,那种感情上的疏远表现得太明显了。
不管别人怎样,既然自己想去那里看一下曾经的那些同学,还是像以往一样,一大早去坐公交车,从家门口就有一趟直达殡仪馆的公交车,以往早一点去,到了那里有一个不错的早餐饭店,会在那里吃饭,之后去参加告别仪式,自己觉得有点像加油站的意思。掌柜的对我一早就赶到那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觉得那可不是什么好地方,你却那么积极赶往哪里脑子有问题。
看讣告上定的时间就知道这是想烧第一炉,这是更多人的想法,觉得第一炉烧出的骨灰纯正,靠,成了灰,还有什么纯正的,变成了另一种物质,谁还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在过了几年这些骨灰就成为了负担,可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这样。
到那里这些年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下了公交车沿着那条小路走不到五百米,就到了正门口的那条街上,摆满了各种祭祀用的物品,同样充斥着中国原始思维模式的痕迹,认为烧什么,故去的人在天堂里就会有什么,其实不过是我们健在人的寻求安慰而已,一套这些祭品成百上千,扔到祭祀炉里不到三分钟化为乌有,一阵青烟直上云霄,故人和祭品成为了灰烬。
走在路上想,一定跟自己家人提前把这些事情讲好了,千万不要搞这些虚头八脑的事情,人死如灯灭,你烧在多的祭品,不过是烧给活人看的,是满足他们的内心平衡,并不是少给死人去看的,别拿钱胡烧,那不过是为做祭品的人做贡献。
在一个就是死者家属去买那些昂贵的骨灰盒,好像故去的人放在那里就舒适一样,其实同样是做给健在人看的,也是给殡仪馆做贡献,将来要告诉家人,买一个最便宜的骨灰盒,甚至不买,装到袋子里抛进大海,那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进了殡仪馆院子里面到处都是人,自己努力发现自己能够认识的同学,很遗憾无论如何看不到自己记忆中的那些曾经的同学,在里面转了两圈,倒是看到了几个熟人,是参加其他人的告别仪式,最后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这是我的高中同学,上学时候还真不知道他跟这位故事的同学有交往。
过去跟他打招呼,他把我介绍给他身边的几个人,说这些都是咱们的同学,你就根本无法相信这些白发苍苍的人就是自己的同学,所以说,只有通过看那些多少年不见的人,你才知道自己老成什么样,那些同学很直白地说,假如在马路上绝对不敢相信这是你,后面的话没好意思说出来,老成这么样根本就认不出来。
站在那里听同学讲了这位同学的大致情况,从发现到过世一年多一点,从将近二百斤的体重一直降不到一百斤,淋巴结肿留扩散到其它脏器,无法吞咽,基本上等于饿死的,又说了他很多的事情,出乎我的意料。
告别仪式也没有我想的那样的隆重,曾经跟着他前呼后拥的同学来得不多,数了一下一共去送同学最后一程的十几个人左右,跟上学期间那时候的阵营落差太大,家里面的亲友看到了他的妻子、女儿和女婿,还有几个就不知道是谁了,司仪主持,不到五分钟就完成了所有的项目,曾经那么强悍的一个男人,躺在纸棺里面显得瘦小,不知道为什么给他戴上了一顶蓝帽子,与他的那一身西服不太协调。
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想起来曾经的他披着黄军大衣,走在一大群同学的中间,前面有开路的,周围有他的亲信与死党,后面跟着一大帮子喜欢热闹的同学,那种前呼后拥的场面是多么的让人羡慕,而人生谢幕的这一场,却感觉有些萧条落寞。
哎,人生就是如此,此一时,彼一时,不过到最后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