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陋室遐想(之四十七)

(2019-10-21 07:58:05)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在当当网上看到介绍这本书,引起了自己的兴趣,不,应该说引起了我很多的联想,这是一本记述书信历史的书,书信对于我们这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虽然并不陌生,但是也随着网络和电信的发展而逐渐的淡忘,而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前,我们更多的交往都是通过书信方式来进行的,看到这样一本书自然就有一种好奇,并没有细致地去看,便在立即购买栏目中进行了确认。

 

这是一本由英国作家西蒙· 加菲尔德撰写的作品,翻译黄瑶,书的题目为《书信的历史——鹅毛笔的奇幻旅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定价:46元,责任编辑并没有更多介绍作者,而是引用了三位有名的作家的论述,来表达书信曾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第一个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他说:“那些被我们束之高阁、再也没有读过第二遍的信件,最后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被随手丢弃了。然而,随着那些文字与纸张一同消失的,则是最美丽又最直接的生命气息,以及属于我们和他人之间不可能复制的美好回忆。”

 

这段话我非常的认同,在上个世纪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没有网络和电脑,我们的交流方式更多的是靠我们的书信来表达,给远在他乡的亲戚和同学,给近在咫尺但不方便相见的朋友和相爱的人,都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里最真实的情愫,为了让自己欣赏人对自己有一个好感,原本一溜歪斜的字体,也要努力的写得工整,都说字如其人。

 

虽然上个世纪在学校期间是学习非常差的学生,但是,对于书信的表达,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学习不好而放弃,知道在班里面写的纸条也算作书信的一种方式,这样的相互传递纸条的过程,从小学一直到了高中,这也许就是我写书信的最初,即便纸条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觉,缺乏艺术性,但是,同样也是哪一个阶段的感情流露,虽然这种随意性的乱写给自己带来过“灭顶之灾”,但是,并不影响我继续通过这种形式的表达。

 

而那个时候更多的人都是这样,到了高中这样热情洋溢的情书和纸条似乎已经非常普遍了,那时候虽然没有我的事情,我不过是看热闹的其中之一,后来发现写信不如来点实际行动,所以后来发生了许多男女同学间的故事,再后来被我添油加醋地胡编了出来,目的就是逗乐。

 

真正的书信往来是毕业以后,一部分关系不错的同学下乡,跟他们的通信成为了那一个阶段联络感情的手段,自己那时候真的写了不少这样的文字,记得我有一个同学下乡在红岛西大洋,那时候自己没有地理上的概念,现在来看她下乡的地方现在开车不用一小时,那时候也顶多四五个小时就到了,但是心里面感觉非常的遥远,跟这个同学有过一段非常密集的通信,很遗憾就像歌德说的那样,随手丢弃的这些文字凝聚着那个时候我们最纯洁的同学之情。

 

到现在也没有忘记,为了显示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从杂志和报纸上摘了不少励志的段落,好像不那样写就显得自己没水平一样,其实自己一点也不了解他们真正想的事情,他们希望尽快地回到城里,摆脱这种感觉没有期望的务农,摆脱农民的身份,而自己说话不嫌腰疼,在那里大谈革命道理,用别人的话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但是我相信那时候的语言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每次给这位同学写信,基本上都要写到六七张信纸,罗列一大堆废话,真正谈自己想法的不多,装成一个什么都懂的人,他后来回信写得非常地简单,可以感觉到他对我的那些大道理并不感兴趣,这样的密集通信有那么几个月的时间,后来大家都失去了兴趣,也就越写越少,好在他下乡不到两年就回到小城顶替他父亲进了一个事业单位,那些写给他的信件也被他随手扔掉了,即便没扔掉估计也成为了上厕所的手纸。

 

感到无比后悔的就是我跟掌柜的确定了恋爱关系的时候,我疯狂的给她写过近百封情书,同样是搜集了很多诗人的诗句,在成语词典里寻找那些溢美之词,例如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皎若秋月、秀色可餐、月貌花容、出水芙蓉。端丽冠绝、国色天香、花颜月貌。光艳逼人等等,普希金的诗句摘了不少,国内著名诗人的诗句也引用了不少,到后来什么肉麻就怎么去写,完全体现一个急不可耐的男人的焦急形象,没想到你越是如此的表白,对方感觉你越是虚荣,对你更就不敢倾心,要自己的观察你的这些预言是否可靠。

 

历经三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赢得一颗芳心,感觉那百封之余的情书没有白写,估计现在写作的能力与那时候苦练情书不无关系,为什么你需要记住这些信里面有那些表述是讲过的,那些是创新,逼得你要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一句话,假如那些情书能找到的话,就我而言一定会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看到一个使出全部招数,无所不能的自己,感觉是丛痴迷倒癫狂。

 

遗憾的是在结婚以后的第四年这些情书被我投进了单位里的锅炉里烧掉了,当时的想法就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这一阶段内心里的那些真实想法,包括自己对男女之间的很多亲密动作的描述,觉得那是最隐秘的隐私,不想跟本人分享,就不知道人类的情感表现方式和发泄的途径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你把这些自己曾经感受到的,包括记录下来的那种感觉,换一个人的名字,谁也不知道这就是你最初的摸样,现在自己非常地后悔做了这件最蠢得事情。

 

西蒙· 加菲尔德在他撰写的这部《书信的历史——鹅毛笔的奇幻旅行》一书中写道:“书信总是拥有一种能够让我们拥抱更加开阔的人生的力量。它们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加深人们对彼此的理解,还能够为我们提供所谓‘白纸黑字’的证据,从而改变生活甚至是重塑历史。曾几何时,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依靠书信的传递来进行沟通。于是,书信便自然而然成为了人类互动的润滑剂和思想的聚宝盆。一封封泛黄的信纸上记载的不仅仅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产物,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以及爱恨情仇所带来的甜酸苦辣。因此,我们很难忽略或是漠视书信的价值。”(摘引自书中第九页处)

 

作家写出了书信在整合历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从那个时代过来人的感同身受,可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却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就像一位学者说的那样“在我们如今生活的这个时代里,人们早已不再热衷于写信,因而也就忘记了这种通信方式曾经在人类社交史上发挥过多么重要的作用。”不难发现更多的交往大多是通过现代化的微信或网络,邮件和邮箱,传统的这种书写,变为了一种“笨拙”低效的劳作。我认为这并不代表时代的进步,而是我们动手能力的退化。

 

无论书信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浪漫体验,无论邮政系统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只要手捧着那小小的信封,就能够唤起我们心中一种久违的情怀。忘不了三十年前自己在东北的林区里面等待着发运木材,每天都会写给自己的心上人一封信,更期盼着她的回信,当在林区招待所的总台上看到了掌柜的写给我的回信,激动地我把信揣在怀里面,跑到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打开,不想让别人看到,让这种幸福的感觉自己独享,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也让我激动万分,泪流满面,这就是爱情的力量,书信带给我最美好的感觉。这就是买这本书的理由,他让我想起了很多过去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发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