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四百零一)
(2019-05-31 07:03: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都说不能吃长了霉的食品,过去大家普遍都说:吃了长毛的食品容易得癌症,有说长霉的食品里含有大量黄梅曲菌是致癌物质,所以这些年看到发霉的食品大多都扔掉,造成很大的浪费,好像外人看到垃圾箱里面那些长毛的食品也不会说是浪费,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种共识。
前两天跟一个朋友吃饭,这位朋友是还俗的僧人,他跟我说,他的师傅活到九十三岁圆寂,在世期间他生活非常的简朴,绝对不允许浪费,虽然在庙里面干主持,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吃自己想吃的物品,但是高僧绝不会这样去做。
他说师傅对别人吃饭剩下的食物,特别是馒头之类的主食,扔到泔水桶里面的,师傅一定会让徒弟用篦子给捞出来,用清水冲洗以后,放到笸箩里晾晒,晒干了以后,他会一点点地用热水泡着吃掉,其中就有发霉的馒头,侍奉他的小尼僧想把发霉的食物拣出来扔掉,师傅坚决不允许,泡着热水就吃了,说没有事,到圆寂也没有大家说的患什么癌症。
其实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那个年代用现在描述就是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不仅仅副食紧缺,粮食也是定量供应,也真怪了,肚子里越没有油水,吃的就越多,那个年代几乎家家都闹粮荒,尤其是家里面孩子多的,家里面大人为让孩子吃饱饭愁白了头,估计那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样编出来的,是不争的现实。
记得小时候,家里面永远不会出现吃不了的情况,更难得出现饭菜变质的事情,主食不够吃,副食就记不住吃什么,反正到小学二年级以前吃饭的记忆,最好吃的就是糖三角,现在称之为糖包,偶尔阿姨还会做玉米面的发糕,虽然放的是糖精水,但对于喜欢甜食的自己认为就跟点心一样,虽然蒸熟了以后能吃出一点苦的味道,但是凉了以后就跟点心的感觉一样了。
记忆中好吃的饭还有大米饭浇上菜汤,当然早晨起来能有一碗加上糖的稀饭,那也是美得冒泡的一件事情,自己多次写过,为了能喝上糖稀饭,欺骗家长喝完加糖的稀饭就跟着哥哥去幼儿园,家长最初还以为这是真的,早晨起来破例给我在稀饭里加了一勺糖,自己美美的喝了两碗,当跟着哥哥走在通往幼儿园路上的时候开始后悔,最后到了绝望的程度,终于撒腿就往回跑,跑回家里面阿姨看到我也没办法。
到了小城,已经有了清楚地记忆,春节家里面会蒸好几锅馒头,满足整个春节期间的主食需要,平时里家庭的大多数成员都要按照粗细粮供应去制作,大米在家里面确保老父亲的食用,所以我们的主食在平时就是玉米面或者是白面,到了冬天会有地瓜作为补充,这也是自己感觉最幸福的时候,不再为饥饿感到难耐。
粮食定量供应,作为学生每个月也只有二十六斤,正在长身体的时候,饭量惊人,正像我一上来说的那样,肚子里没油水,饭量惊人,家里面虽然没说定量,但是基本上每天就是一斤量的供应,四两馒头一顿饭一个,早晨起来有玉米面稀饭,馒头只能吃半个,无论你有多饿都要等到开饭时候,放了学饿得难受也没办法,饭厨子上面有锁。
到了冬天有了地瓜,就像我写过的那样家里面更多的人不喜欢吃这样的物品,自己则是百吃不厌,所以,每年冬天买回来一麻袋地瓜,基本上都让自己给吃了,可以不受限制的随便去吃,冬天感觉日子很好过,放学饿了去拿一个凉地瓜,吃了以后就不觉得饿的难受,到了晚饭该怎么吃还是怎样的饭量。
春节前蒸的那些面头,要坚持到过了十五以后,有些年份的春节已经到了二月下旬,天气已经开始转暖,馒头虽然放在水缸里面,一样开始发霉长毛,即便那样也不让敞开吃,家里面的阿姨把长毛的地方用刀削去,圆圆的馒头变得奇形怪状,即便这样大家还吃的那个香,其实那时候已经有一种味道了。
记得有一年,馒头长毛的厉害,老母亲不舍得扔,让阿姨跟她一起使劲地把长霉使劲削,之后切成方块形状,放在锅里用油煎,之后撒上一点盐,每一个孩子盛了一碗,感觉那个好吃,就没想到长毛对人身体不好这一说,那个时候用油煎馒头绝对是奢侈的举动,后来知道通过这样的制作,是盖住馒头变质的味道。
春节的酱货没有冰箱冷冻,放在厨房外面搭的棚子里,虽然比屋子里温度低不少,但是,时间长了一样会变质,同样家里面的大人不会轻易地丢掉这些平时里吃不到的物品,例如猪头肉,会做成回锅肉,放上豆瓣酱,遮住变味的现实,用了浓料也吃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就这样不浪费地把春节的存货消化掉。
记得很清楚,家里面客人送的点心,特别是蛋糕,家长一般的都会锁在他们屋里面的橱子里,放在一个点心盒里面,大人心情好的时候会拿出来犒劳馋疯了的孩子,但是也有的时间特意的留给特别需要的人,例如家里面来了重要的客人,这就是一个拿得出手的物品,或者是位老老父亲经常开夜车写材料的夜宵。
在小城天气湿度大,这样的点心同样容易长毛,有时候老母亲从屋里拿出点心盒子,把里面长毛的蛋糕拿出来,用小苹果的刀子削那些长毛的斑点,自己站在那里看,知道很快就会成为我们的食品,正像自己想得那样,削了一盘子不规则形状的蛋糕,放在那里跟阿姨说,明天早晨让孩子们吃了吧,自己一定会做着甜蜜的梦期待着明天早晨的早餐,到现在早就扔掉了。
感觉吃春节的发霉面头,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几乎每一年都是如此,包括我工作以后的单位,春节蒸馒头同样也会有长毛的现象存在,他们的办法跟老母亲差不多,把长毛的地方削掉,之后切成片放到油锅里煎炸,作为早饭或午饭卖给职工和疗养员,大家吃的美得不行,谁还知道这是处理的食品。
那些年粮食招虫子,长毛的事情时长都有,大家更多的就是那这些招虫子长毛的粮食放在露天晾晒,之后抓紧时间吃掉,几乎没有人轻易地扔掉这些粮食,知道来之不易,倒是现在的人注意养生,稍微的不对劲就扔掉了。
前两天一个朋友送来家乡做的大馒头,放在冰箱的冷藏里面,没想到放了不到两天就发现霉点,心想这么大的馒头扔掉太可惜,学着老母亲的样子把霉点用刀子扣掉,切成片状,放到锅里使劲的蒸了一下,晾凉以后装到保鲜袋里面,一点点的吃掉了。
掌柜的说,你这是在冒险,万一吃了得了大病得不偿失,正好听到朋友说的那个故事,回家讲给掌柜的听,告诉她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人家高僧吃了那么多年的发霉食物也没有事情,活到九十三岁圆寂。掌柜的说,那是高僧,你不是,小心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