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一百三十六)
(2018-06-04 06:59: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与掌柜的一起吃晚饭,在饭桌上跟我说,油瓶子里面的油吃完了,赶紧吃装在盒子里的橄榄油,算下来那些橄榄油时间也不算短了,听到这些只能表示同意,虽然从我自己的本意上更喜欢吃花生油,认为炒菜的效果绝对不一样,可是朋友送的,以及曾经单位发的再不吃掉,一定就过期了。
这两年家里面不买油,是因为侄子每年春节前,都会给爷爷、叔叔和姑姑各送一大桶花生油,约莫要有十斤的样子,我们家里面就两个人,一桶油要吃大半年,加上逢年过节朋友送的,这些年好像就没买过花生油,加上很多时候自己在外面应酬,掌柜的自己在家吃饭是不会复杂,绝不可能去煎炸烹炒,所以家里面的食用油,基本上不用去买。
唯独要买的油,毫无疑问是调料用的香油,这是自己做饭必不可少的调料用油,香油成为了自己做饭的最爱,对提升饭菜香味起到至关作用,家里面掌柜的不买,自己也会买回来放在那里,每年估计会用掉两三瓶的样子。
估计有人会说,你用的香油量不少,说实话,这些年琢磨出了一些凉菜的做法,认为加上香油效果绝对不一样,例如,早饭吃得豆腐乳,特别是“王致和”的红色腐乳,你淋上一点香油,那味道绝对是鲜美,后来我的这种吃法,被我带到了酒席上,颇受酒友们的欢迎,唯独饭店不希望我带这样的物品,影响他们的经营效益。
后来发现咸菜加上香油效果都不错,因为豆腐乳的嘌呤含量太高,作为痛风患者的我,不得不选择其他的早餐咸菜替代品,噶大头咸菜成为了我心的宠爱,同样需要加入香油,味道绝对鲜美,其实知道这道菜可以精细加工,效果还可以进一步提上质量和口味,但是自己不想把早饭能得那么复杂。
现在百姓不再为食用油范畴,要知道退回去四十年,但凡从六七十年过来的人,都有深刻的记忆,那是一个计划经济年代,百姓的物质供应都是按照计划来的,食用油同样是列为计划经济年代中的限量供应物资,每个月每人半斤油,我们家户口在册是三口人,父亲和哥哥都是军人,没有他们供应计划。
到了青岛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个月按照计划分配的物资的小票,例如猪肉票、食用油票、糖票、鸡蛋票等等,到了月底都要卖出来,过了月作废,那个年代谁敢把这些计划物资作废,几乎每家这些物资都不够用的,尤其是花生油,每个月都不够用的,即便老父亲到年底部队上会分上三五斤油,但是对于日常生活来说,那也是杯水车薪。
记得很清楚,到了周末家长让孩子去菜店打油,再三嘱咐,不能把油票给弄掉了,这是全家人一个月的用油,自己知道这些嘱咐的言外之意,去打油的时候不能跟小朋友皮大皮闹,很容易把不起眼的油票弄掉了,可以说是小心翼翼的去菜店,我们家可以去的菜店就是东方菜市(已经在十年前被拆除了),现在觉得不远也不近,而那时候觉得是挺远的一个菜店。
一个月里面打油的柜台总是要排队,特别是快到月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害怕浪费了计划供应,有钱没钱都要把油打回来,那时候从菜店买油的窗口往里看,是一个装油的木桶,而在它边上的则是一个装油的大铁桶,有一个打开的口,插着一个抽油的抽子,柜台服务员上下拉动抽子,你便会见到桶里的油流进了木桶里面,飘过来一阵花生的香味。
那时候都是木舀子,有一斤装的喝半斤装的,你把钱和油票交过去,售货员点好了以后,让你把油瓶子递进去,服务员娴熟的在瓶子口插上一个漏斗,用一斤的舀子,伸到油桶里面,之后一提,看到舀子边上的油往下滴,滴的差不多了,开始往漏斗里倒,一斤油感觉并不多,再拿起半斤的舀子,一提一倒,这个月的油计划就完事了,递出来以后,赶紧堵上木塞子,害怕油漏出来,知道这就是全家人一个月的用量,小心翼翼的拿回家。
这点油肯定不够用的,怎么办?很简单,每个月每人半斤猪肉,那么猪肉在买的时候故意买一些肥肉,把它炼成猪大油,成为了花生油的替代品,而且熬猪大油的油脂渣,又成为了炒菜时候用的“荤料”,是猪肉的替代品,而那时候自己更喜欢把刚出锅的油脂渣,放上点盐,就那么吃,味道也绝对的香,一度成为了自己的所爱。
那时候咱也知道炸馒头干好吃,可是几乎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家里面要把每个月几乎是不可能剩下的花生油,尽量的节省下一点,积攒起来用于春节期间“潇洒”,之所以那时候期盼春节,就是因为那几天感觉家里面的饭菜都有油水,味道绝对的不一样,而平时里几乎就是清汤寡水。
当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家里面突然的就多出一块肉出来,从哪里来的不需要我们去问,看到午饭或晚饭端上来一碗蒸好的肉松(现在叫卤肉),那真的让我们欣喜若狂,假如是吃大米的话,怎么也会吃上两碗到三碗,吃馒头的话,最少也要吃两个,感觉跟过节一样,经常地在脑海里想,什么时候还能吃到这样美味的饭菜。
那时候每个人一个月半斤鸡蛋,一斤半鸡蛋也顶多十四五个鸡蛋,平均起来每天不到一个,既要照顾婴幼儿,又要照顾大人,所以说那时候鸡蛋也是我们最想的食物之一,很多时候看着把计划鸡蛋买回来,母亲把它放到只有母亲知道的地方,最奢侈的期盼就是每个季度中的某一天,大多是父亲在的时候,看到一碗蒸好的鸡蛋羹端上来,你会有一种无比幸福的感觉,即便这种幸福的感觉一年只有一两次,已经很满足了。
到了物资极大丰富的当下,鸡蛋不再成为饭桌上的问题,父亲依然保持着对鸡蛋的热情,每天早晨都要吃上一两个,用他的话说,有鸡蛋的日子就是幸福的日子,当然,老父亲现在还保持着对红烧肉的喜爱,而作为父亲的儿子,现在已经不再为鸡蛋和红烧肉而期待,自己随时可以蒸一碗鸡蛋羹,每天也可以给自己煎一个荷包蛋,可是已经没有了这样强烈的想法,冰箱里存足了鸡蛋,可以做到熟视无睹,而且蒸出来的鸡蛋羹也没有了当初的那种美味,物质匮乏调动味蕾的所有感觉,物质丰富似乎那种本应有的感觉也丧失了,如此这般的想去,这算作是咋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