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陋室遐想(之三十)

(2017-11-14 16:47:49)
分类: 读书随感

在自己陋室床上堆的这些书,很多都是看了一点就放下了,我曾经表述过,想吃一个馒头,咬了一口放下了,又去拿另一个馒头,即便是这样,自己不觉,要是有人看到你这样,一定会呵斥你,还好这是在自己家里面,没有人看到自己这样随意的看书,这也是自己为什么不去图书馆看书的理由。

 

不是我强词夺理,到我这个年龄,特别是拥有这么多的图书资源,就好像一个皇帝吃满汉全席一样,根本不可能自始至终的去吃,基本上都是尝一口,遇到特别好吃的记住,可以多吃几口,因为胃口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的好吃的,这是一个类比,同样也是那么多的书籍,死板教条的一本本的去啃,估计很多书就看不到了,挑着看书的效果跟挑着吃食物一样,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看累了,就换一本书,在那本书里面停留时间最长,那本书就成为了自己记忆中的宠爱之一。

 

前些日子买回来的那本美国作家史蒂文·奈菲  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写的《梵高传》原本列入了近期阅读计划,《时代》周刊,对这本书的评价非常之高,写到:“当今一代对这位伟大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所作的终极肖像。”而作家又是普利策奖得主用十年著成,梵高故事首度精准还原。买这本书的时候激动万分,自认为这是近一时期最重要的事情,很遗憾买回来以后并没有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同样是放在那里被“遗忘”了。

 

并非是自己有意而为之,而是在这之前同时进行着几本书的阅读,读者几本书的目的都很明确,那本《巨婴国》我已经在之前的文字中写过了,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文化机构的管理者在这本书上架不长时间就下架了,而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看好作家的一些观点,只是觉得站在书店里看的那一点有点不过瘾,所以决定先买回来一点点地去了解,找出自己不能接受的一些观点。

 

没想到买回来很短时间就听说这本书被下架了,因为作家否定了当下更多的人依然处在巨婴状态,认为影射了某些上面的人,实际上作家是从心理上的一些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这种认识,认为中国人长不大,如同一个巨婴,为什么不允许这样的观点存在,你越是封杀,证明你越是自己感觉到是再说自己,不仅如此,那本书一旦知道下架,那本书一定会卖的火。

 

也许是自己的水平有限,看不出作家谈的那些观点与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有什么冲突,作者引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话,“爱,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有什么不对?作家说:“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一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

 

无论他怎样去说,那不过是他自己的观点,而且在我看来,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心理学家已经给做了解释,至于这种解释对与否,也不是几个人说了算,是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更何况在我看来有一定的道理,序言里这样的写到:

 

“本书名为《巨婴国》。巨婴的意思是,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未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这些巨婴特点包括: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上,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与爱或享受爱。”这样去说有什么问题吗?

 

要想一气呵成的看完这本书的可能性极低,因为很多新的想法和寻找新的作证的想法又萌生出来,继续在自己的那个书堆里翻找,到自己的那个书房里寻找,为的是让自己心里面有一个“交代”,即便这种认识不正确,但是能让我内心里有一种释然足以,例如我现在经常做梦,而且一些梦特别的荒诞,这些梦预示着什么,使自己特别想要去了解的一件事情,而自己也知道绝非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同样也需要阅读一些书籍,书堆里面找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他的另一本书《精神分析引论》都是大部头的。

 

一本书可能一句话就会把你吸引,就像我在翻阅《梦的解析》一书中,看到他对梦的定义,我认为有道理,他说:“梦的定义是人在睡眠期间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佐证他的这个观点的依据,他列举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说:亚里士多德已经了解了梦生活的特征。比如他了解到,睡眠中某些轻微的刺激会被梦转化成强烈的刺激,“人只是身体某部位有轻微的灼热感,却会梦到自己正在火中行走,热得不堪忍受。”

 

这种体验自己经常的有,就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中午睡觉就做了这样一个梦,自己乘公交车前往一个地方,感觉是公交车与另一个车发生了一点小的刮擦,那辆车的司机下来理论,感觉双方都不理智,这时候车里面的一个顾客,往窗外说了几句,让他们保持克制,没想到车外面的那个人不高兴了,非要拽开车门上来跟那个人说道说道。

 

在门口坐着的一个人,顶住门不让那个人开门,我坐在他边上,心里感觉挺害怕,害怕他们动手打起来,殃及自己,我担心的问那个顶住门的人,你能打过他吗?那个人看了一下我,伸出一只手来让我看,那只伸出来的手,并没有手,而是露出了一段胳膊,是一个残疾人,胳膊的头上皮包着,他说,我用这个打击他,比用木棍打他的效果,听到这里自己多少有点放心。

 

而正在我放心的时候,发现车子的窗户被打开了,站在车外的那个人伸进手来拽住了车里的那个人,而那个人的胳膊压在我的脖子上,感觉到特别的疼痛,发现喘气也开始困难,自己想使劲推开那只胳膊,这一使劲自己从梦里面醒来了,知道这是梦靥,原因很简单,自己的手放在脖子上了,这种压力变成了这样一个梦,感觉前是那么的强烈,与弗洛伊德举亚里士多德的例子非常相像。

 

要知道在翻阅《梦的解析》的同时,还在阅读另一本美国心理医生的一本书《梦的通史》,通过看那本书,还想找出弗洛姆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因为在那本书里面,他一些观点赞同弗洛伊德,而另一些观点有支持弗洛姆,这就需要找出这两位心理学大师的作品对比的去看,用你自己的判断其分析作家的动机和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那天自己突然发现自己经常忘掉某些人的名字,坐在他对面感觉挺尴尬,觉得应该很熟悉,就是想不起来他的名字,更可怕的是通过别人喊他的名字自己知道了,可以一转眼那个人的名字又忘记了,而那个人走了以后自己会突然的想起来。

 

记忆中这种现象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有表述,就这样把其它的书都放下,找出了《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认为:任何错误都是有目的的。(第三章38页)如果一个人忘记了某一个熟人的名字,就算他极力回忆也未能想起来,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他一定是对这个熟人没有好感,所以内心深处不想去记住他。不过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那些被忘记名字的朋友一度跟我关系还真的不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