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遐想(之二十八)
(2017-11-08 07:31: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在省城书店里面看到了这本《中国民间禁忌》,犹豫再三还是买了回来,三十年前自己一度热衷于一阵子民俗学,也是跟着自己老师那帮子人,听了很多关于民俗学的事情,还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主要是从《原始思维》和《金枝》这两本书引起来的,分析到现在保留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习俗依然带有原始思维的印记,当然就包括了禁忌。
禁忌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受大人的影响,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自己的一种约定俗成,要是让你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还真的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可是禁忌是大多数人共同认知的一种忌讳,所以也就这样的被大家认同,记忆中从小到大经常因为犯忌讳而遭到大人的呵斥,例如过年过节不小心打碎一个碗或杯子,赶紧说:岁岁平安,取其谐音,起到逢凶化吉的作用。
这样的事情自己到现在还有记忆,小时候家里面做红烧鱼,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吃鱼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年中做不了几次,孩子们特别的喜欢吃,可是大人不让孩子吃鱼子,儿时不理解为什么不让吃,大人告诉孩子,吃了鱼子不识数,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趁着大人不在的时候,偷着吃,那才感觉味道鲜美,在美味和识数面前,自己毫无疑问选择第一项。
后来自己真的学习一塌糊涂,有一阵子还真的感觉可能与自己偷吃鱼子有关系,自己对数字就没有概念,上一年级就觉得手指头不够用的,老师让算数学题,学习好的同学被叫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一问,立刻就算出来,基本上达到对答如流,自己在底下扒拉手指头,也算不对,害怕老师叫我起来,你越是害怕,老师看的越清楚,非叫你不行,结果是“光腚推磨——转圈丢人”。
回到家里面大人看到你的成绩不好,可不想是吃鱼子的事情,认为你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原因,其实自己认为就是脑子不开窍,天生蠢笨,对数字尤为严重,虽然脑子的记忆还可以,就像我写的那样,学校逼着同学背“老三篇”,背不过不行,情急之下自己也都全部被过了,而且很长时间自己一直记着,而更多的同学都早就忘了。
说起来也怪了,乘法口诀,数学定律自己也能背过,就是到了运算的时候,就忘记了这些,数学总是做错,但是,家里面大人给孩子分好吃的东西,自己一下子就算出来哥哥比我多多少,自己吃了多少亏,心想假如老师把数学题,改编成分好吃的类型的题,估计自己还可以跟上节奏。
后来,自己又知道在很多地方大人是不能给孩子吃猪脑子的,说吃了猪脑子一定会跟猪一样笨,还有的地方不让孩子吃猪脚,说猪脚不分丫,也如同吃鱼子的禁忌一样,不识数,猪脑子也有这种功效,跟猪脚一样手脚指头不分家,估计是大人知道在禁忌方面要求孩子的不够,所以才出现了小儿子的蠢钝。
不过也怪了,我哥哥跟我吃得差不多,为什么他的学习成绩那么好,自己也想不出来这是为什么,一度还在想是不是大人有什么方法,让哥哥变得聪明,后来才知道哥哥脑子灵光,而且爱学习,自然就成为了好学生,成为了家长的骄傲,而我越来越呈现出“烂泥状”,家长感觉也失去了信心。
我曾经写过,小时候我跟哥哥基本上都是家里阿姨看管着,父母工作忙一周回来一次,周六晚上回来,周一早早就走了,更多生活上的事情就有阿姨看管,清楚记得经常放学回到家里面,坐在小桌子前等着开饭,看到桌子上的那些空碗,就有敲击它的想法,不同大小,不同厚度的碗盘子,用筷子敲击发生不同的声音,自己敲得那是一个欢,感觉是在那里演奏,阿姨听到敲碗的声音,回到屋里严厉呵斥自己的这种恶习,到后来自己都记住了阿姨的那句话,“吃饭时候敲盘子敲碗,长大不是瘸子就是瞎眼”,自己假如再不听劝阻的话,脑袋上一定会挨上一巴掌,知道阿姨真的生气了。
到现在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禁忌,到了自己有了孩子,可能是遗传的原因,有时候他也做出自己小时候的这些举动,自己也像当初阿姨那样的举措,严厉阻止孩子的这种“自娱自乐”,后来明白这些禁忌是渗透在骨子里面的东西,一定有它的道理在其中,家里面对禁忌讲究越多,证明这个家庭的文化底蕴就越深厚。
现在过小年感觉非常的郑重其事得过,四十多年前,也就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面没有这样的重视,跟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记得很清楚,吃完晚饭跟着同学跑到另一个同学家里面玩,同学家里面的大人对我们这些孩子在这样的日子里串门表示不理解,问我们家里面大人在干什么,告诉他没干什么,后来明白大人问话的意思,过小年不待在家里面过,跑出来干什么,有点缺家教的意思。
后来,同学的母亲给我们每人一块麦芽糖,一块红萝卜,告诉我们过小年的事情,讲了吃麦芽糖的习俗,那时候觉得同学家长特有文化,讲出那么久远的事情,现在知道那是在告诉我们,这样的节日是不应该串门的,在暗地里说我们不懂事。
那时候那有大人希望的行为准则,也没有过小年的概念,听着同学家大人讲述的这些,自己到对灶王爷上天禀报人间情况的故事不感兴趣,倒是觉得那块麦芽糖很受用,希望能够再给一块尝尝,也就是那时候知道麦芽糖的好吃,之后的很多年里面自己都会想尽办法买麦芽糖吃。
后来年龄逐渐的大了一些,知道了更多的生活中的禁忌,进了腊月门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而且做事要处处小心翼翼,但是,大人是这样要求的,自己想要达到家长要求的那样几乎是不可能,经常是临近过年的当口,不是摔碎盘子和碗,就是不小心把锅底烧穿了,这都是在大人感觉不吉利的事情,所以有一些事情大人是绝对的不让孩子们去做。
过去一度把这种禁忌是为封建迷信,所以自己从小知道这些应该属于封建迷信,在后来知道这并非像上面说的那样,这是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体现文化脉络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很有价值的思维模式形态,各种禁忌体现出我们先人“原始思维”的模式,是了解历史渊源最好的史料。
买来这本书以后,自己首先找到了儿时禁忌的部分,发现大人在儿时要求我们的那些事情都赫然写在那里,虽然他们讲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但是,大多数人都遵从的事情,他们一定认为这就是真理。过去了五十年,看到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禁忌,一方面指的是这样一类事物,即‘神圣的’或者‘不洁的’,‘危险的’一类事物;一方面又是指的这样一种禁忌,即言行上被‘禁止’或者心理上被‘抑制’的一类行为控制模式。这样一类事物和这样一种禁忌之间是完全相通的,它们实际上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因为,这样一种禁制的产生实际上是人们对这样一类事物的认识(心理反应)的结果。所以换句话说,禁忌就是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以及由于人们对其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