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一十五)
(2017-12-04 07:45: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到了快退休的时候,回想自己工作的这几十年,从自己身边走过的人太多了,感觉数也数不清楚,但是你要细细的去想,似乎又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面孔让你刻骨铭心,假如没有一两张与他合影的照片,估计很长时间不会想起这样一个人来,有一天你走到马路上,突然发现有一种面孔似曾相识,又不敢确定,没打招呼从他面前走过,接下来你的思绪就在那里寻找这个人的线索,或许想起自己多年前的某一个人,觉得应该是他,但也不敢确定,毕竟有很长时间没见过面了,这些年变成什么样自己也说不准了。
前两天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曾经的一个朋友的消息,不瞒大家说,早在十多年前,这个朋友经常在自己的梦中出现,当然也会在特定的时候想起她来,因为这确实在我的感觉里是一个才女,不仅思维敏捷,还写着一首好的钢笔字,当然摸样也属于秀色可餐,遗憾的是她没有一个施展才能的地方,自己一定认为这个人真的给她一个施展的舞台,一定会是决然不一样的人生旅途,没办法这就是命,自己能够对某一个有才华而折服的人不多,她就算作是一个。
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作为共青团干部的自己自视清高,其实一点值得清高的资本都没有,可是自己就是有这种装腔作势的胆量,加上留着一个所谓的文艺青年长发,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一些自己也不了解的观念和语言,东施效颦模仿给别人去听,别人更没有听过如此的观点,也就不好意思直接的去反驳,加上有一些对你挺感兴趣的人,你就成为了他们关注的对象。
也就是在那时候与她相识的,完全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倒是她的涵养比我高,似乎也看出了我内心里的那种“怯”,很圆满的为我挡住露怯的可能性,采取公事公办的样子,把话锋一转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至于她的身上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自己真的说不准,可能是有一种内在的魅力,一种我说不上来的隐秘感觉,反正是跟她接触以后,就有了经常联系的那种渴望,那时候还有点自制力,把每次的联系都表现在工作至上,生活和思想上的交流几乎是没有。
现在想想那时候自己也正处在一个“迷茫期”,也不否认处在一个荷尔蒙得不到发泄的郁闷期,至于其中内在的原因,多种多样,或许是跟着老师一起分析弗洛伊德的性意识所产程的条件反射,把自己内心里面的那种潜意识给解放出来了,现在知道这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无论你装的有多深,你的言行举止总会在你意识不到的时候暴露出来,你的眼神,你的举动,以至于你的一颦一笑都会反映出你内心里面想到的事情。
她那时候同样是负责他单位里面的某一个部门的行政工作和共青团工作,他们的总头目也是我的兄弟,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想见到她不需要跟她商量,直接找自己的小兄弟就可以了,到了那里自然就会把这样一个让我有感觉的才女叫过来,谈天说地,之后便会在假象满足之后离开,用朋友的话说,你那时候装的很像,到后来我们才发现了问题,并不是我们这里团的工作做得好,而是这里有一个能够推动我们团工作的女干部。
记得有一次我的大哥拉着我出去办事,车上还有我的小姊妹,那时候我们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在全民经商的大潮中我们无人可以免俗,都让挣钱迷了心窍,大哥是一个聪明人,似乎他能嗅到商机,现在证明也确实如此,不知道什么事情路过那里,自己大包大揽,说有一个女团干在这里负责,咱们去支持她一下,大哥拉着我们去了哪里,找到这位才女,讲明来意,她很随和的让大家坐下,让服务员茶水伺候,之后,趁别人不注意把我叫了出去,跟我说,根本就不需要你找人来帮忙,你可别自毁你的形象。
后来自己明白了,是这位才女对我真的爱护,认为一个团委负责人,不去干点属于自己的事情,带着社会大哥到这里来混事,有损团干部的形象,倒是很客气的招待完了之后,没有让我大哥结账,她说,跟老总说了,高书记是上级单位的领导,接待还是由我们,弄得自己非常不好意思,倒是大哥随后说,你的这个女朋友真的不错,一看就是一个非常精明的能干的人,将来咱们要是开饭店或宾馆一定请这样的人来负责。
后来自己想一下,真正意义上让我们欣赏她的原因,并不是性格上的原因,而是在看书问题上的口味相对的一致,闲聊当中自己说了一些自己看的书籍,她似乎都看过,而且对她没有看过,听我谈到的那些书籍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当我把这些书借给她看的时候,最后我们都能找到共同的关注点,自认为是同路人,那时候自己对书是那么的爱惜,几乎好书都不会借出去,而借给她则是特例,或许这里面也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其中。
记得很清楚,我们在阅读黑塞作品时观点高度的一致,不仅仅是我喜欢,她也同样非常喜欢这个作家,似乎我们又多了一些话题,除去这些那时候谈论自己生活的事情很少,以至于他们家庭的情况,我还是听小兄弟们讲述给我听的,知道有一个挺不错的老公,所谓的挺不错就是说他的家境属于资本家一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好像是在某一个剧团里面,自己自然想起来这是一个有音乐浪漫生活的家庭,她的孩子也有四五岁了,而那时候我也结婚了,孩子也差不多在三岁左右。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自己觉得有才干的女人,到最后都会有意无意的离开,躲到很远的地方,这个才女与家人一起去了大洋彼岸,在那里开始打拼,自己真想不到为什么要去那里,都说那里的钱好挣,后来才知道没有好挣钱的地方,都要付出自己的血汗来换取,这些年国内的发展让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赶到了一些压力,当然这是后话。
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天意,自己最后送给她的一套书,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共四本一套,自从送给她以后,似乎就断了联系,真正意义上开始追忆似水年华,而她送给我的一台榨汁机,是听我想开一个小酒吧的想法送给我的,岂不知,那不过是我一时的冲动想法,她真的以为自己能做这件事情,那件物品到现在依然没有开封,放在家里面的仓库里面。
多年后的某一天,她回国探亲,跟她姐姐一起到了我的办公室,大家简单的聊了一些有关的生活的话题,读书在这个时候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心里面知道曾经的那些兴趣和爱好早已经成为过去式,感觉这些并没有什么意义的谈话就是最好的例证,倒是希望她能够经常的联系,还是想听听她的奋斗历程,很遗憾走了之后再没有联系,这次朋友来电话告诉我一些有关她的事情,倒是有了一些恍若隔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