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九百九十)

(2017-10-14 05:42:49)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上一篇写了参加酒局有点多,耽误了很多正事,例如看书学习,每天贴一篇自己的胡思乱想些一点文字,看来随意的很,可这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是要想好了写什么,第二个表达出自己经历过的那些事情有过的那些想法,要做到能够自圆其说,别让人看出大的破绽,必要的合理性还是要讲的,不然的话让会看门道的人说,一派胡言,也不是这个年龄的风格。

 

很大的程度去参加聚会,出去增加情义之外,更多是寻找素材,很多人无论是酒后吐真言,还是酒后说胡言,谈的一些问题可能对你有启示意义,你会在他们的讲述中找到曾经的那些回忆与感觉,所以说参加每一个场合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无论他们相信与否,自己就是这样考虑的,自认为读书与参加生活的圈子都是学习的过程。

 

这些年参加更多的是一些文化艺术节的圈子,作家富于想象,也善于遐想与构思,所以他们说的一些事情,需要理智的去分析与思考,辨明是非,去伪存真,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这些文人的话语中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然的话你一定摸不到头脑,以为这些文化人真有其这样的奇遇,而真实不过是添油加醋的发挥而已。

 

文化人假如学不会夸张,那一定不会有上乘的作品呈现给大家,也只有具有遐想的功能,才能把很多事情变得丰富多彩,不要求所讲述的那些事情真实,更多人没有这样的分辨能力,能打动读者就是最大的胜利,毕竟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相像的,具有很普遍的共性,所以将一个不真实但感人的故事一定会受到好评,没有人刨根问底。

 

所以说参加文化人的聚餐,不管他们讲述了什么,你只需要哈哈大笑则以,那是烘托气氛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因为讲述的那些事情是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的那些事情,与本性离的最近的那些事情,对于我们这些走过来的人来说,心照不宣,这是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而且是共性中的东西。

 

文人的夸张各有各的套路,不要去寻找那一个最好,夸张不需要去排列,这些都是内心中感觉应该相信的事实,即便把很多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安放在了一个人的身上,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在现实面前有一些人就是这样的表现,具备我们不可思议的品性与性格,启发他们想象力的东西可能就是这些。

 

这些年参加不少文化人的聚餐,他们酒过五旬之后的那些谈吐,基本上不受大脑的正常支配,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讲述一些自己感觉比较有意思的话语,这些话语在清醒的时候绝对你会说出口,借着酒精的麻痹,也就觉得无所谓了,直言不讳,让那些闻所未闻的人大吃一惊,对这些闻所未闻的消息,他们感觉到新鲜。

 

同样不要把这些当成真的事情,不过是酒后通过大脑加工后的现状,不是他内心真实的最终想法,很可能就是一种圆滑,一种掩人耳目的态度,不要把这些事情当成真事,那绝对是即兴而谈,不过是那一个时刻的真实想法,或许到了第二天你再问他昨天你谈论的那些事情还认同吗?他一定会摸不着头脑,对自己的那些表态予以否认,清醒的时候永远说不出来这些激情洋溢的话语,所以这些年大家都一致认为酒后说的话不算数。

 

当自己听到他们谈论一件事情或者某个人物的时候,自己内心里面非常的兴奋,认为自己终于有了素材,这些素材并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而是听身边感觉可信任讲述的那些故事,你不相信他都不可能,当然,也有随后跟我说的人,让我把他喝酒之后谈论的那些观点删除,清醒后认为这不是他的风格,更不可能去点评一个比自己位置高的人。

 

自己这些年参加的圈子不否认也有社会的圈子,自己认为认识几个这样的人物对自己丰富社会的了解大有益处,并不是自己想与他们同流合污,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你跟他们也很难走到一起,当初的了解和现在的接触,并没有改变自己什么,听他们讲述的很多事情,并没有破坏自己什么样的感觉,而是觉得这些人比我们更率真。

 

昨天请吃饭的就是一个社会上的朋友,很多人对他都有微词,我不听这些谗言,你要通过接触找到自己最真实的感觉,就这样我们结识了将近四十年,相安无事,虽然看到他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你要理解他的现实的难处,你能帮他最好,帮不上他尽量的把自己的内心感觉真诚的告诉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人说,那些人是靠拳头混饭吃,我们是靠脑子混饭吃,我不承认这种说法,大家都是靠脑子生存,而感觉他们比我们考虑的更多,表现出来的鲁莽,并不是他本性中固有的东西,在关键时候他会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东西表现出来,例如保护自己,权衡利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一定会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案处理社会上的事情。

 

我认识的这位社会朋友用小城的话说已经成为“老货”,“老年证”领了有几年了,但是性格中很多事情并不显示他的年老,暴躁的脾气,不善于忍耐的习性,更愿意通过拳头解决问题的他,始终保持本色,无论对面是什么年纪,上至同龄人,下到晚辈,在他的感觉里都是一样,他知道最终的结果就是胜者为王。

 

他酒后讲述了这样的事情,前些日子外出办事,打了一辆出租车,一个感觉也很愣头青的小伙子,块头也不小,出租车司机觉得这个坐在车上的小老头有点看不顺眼,嫌他瞎指挥,便用语言来“挤兑”这个小老头,嫌他事多,他说,最初用忍让面对这个年轻人的挑衅,但是,这种城府对于他而言只能是片刻,再听到出言不逊得时候,我怎就控制不住了,让年轻人把臭嘴闭上,可想而知年轻的司机,那能容忍别人对他的这种蛮横态度,停下车问“老货”是不是想挨揍,不想挨揍赶紧下车走人。

 

“老货”很高兴的接受了年轻人的挑战,下车等着年轻人的教训,结果是年轻司机倒在车前,脸上被打了两个包,鼻梁也被打歪了,曾有的那种嚣张荡然无存,连忙打了报警电话,很快警察就来了,两个人被带到了派出所,“老货”守着民警拿出了“老年证”说我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怎么能打得过这个二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派出所的民警看了老年证,问这位已经是老年的“老货”你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老货”告诉民警头痛得厉害,是他打我的头的原因。

 

民警当着年轻的司机说,你年轻人打老人还好意思报警,你假如真的想通过法律程序,那么我们先要给这位老人做检查,他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你要负完全责任,年轻人听到这里傻了眼,警察也不想纠缠在这些事情之中,跟年轻人说,你们的责任对等,互相不再找麻烦,个人处理个人的事情,可否?年轻人可不想找一个后爹回去,只好自认倒霉。

 

酒局上这不过是清描谈写的一说,可是善于寻找素材的我还是记录了下来,看着这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很难想象是怎样与年轻人“殊死搏斗”,想到了人不可貌相这句话,我问他你脑袋上真的挨拳头了吗?他笑的说,不这样去说,我能走吗?那个警察在年轻人走后跟其他同事说,连老人都打不过还好意思报警,不够丢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