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九百二十三)

(2017-06-25 06:11: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艺术家的画展感觉就跟作家的新书签售仪式差不多,唯独艺术家表现得更含蓄,挂在画廊的画作,随后通过各种渠道想办法卖出去,作为体制外的艺术家,这些艺术作品是他们维持生存的本钱,卖多少根据艺术家自己的感觉而定,当然也要看市场的趋势和走向,就我看目前大环境不好,艺术家的作品很难买上价格。

 

作家相对于艺术家好一点的就是新书的价格一目了然,根据对这位作家的喜欢程度来取决是否买他的作品,毕竟价格的原因,买一两本不觉得头沉,依我看但凡通过新华书店发行的作品,与作家没有更大的利益关系,因为他已经拿了版税,等于廉价的把书卖了出去,听说还有代卖没了下文的事情。

 

有人说,今年从各个大城市的艺术拍卖会上看,当代艺术作品的成交价并不低,我认为这不过是知名艺术家在中国艺术作品的市场上属于极个别的作品,且不说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的作品,就北京的艺术家的作品有几件可以在拍卖会上卖出百万元?那些卖出成百万,上千万的艺术作品在我看这些作品不否认有拍卖公司炒作的可能性,就像俗话说的那样:“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二十年多前,自己有一段时间,与京城的几家拍卖公司有过交往,当然并不是我有可拍卖的文物,是替别人出面,因为他们知道我在京城多多少少认识几个“能人”,正好他家急需现金送孩子出国,不得不忍痛割爱,拿出祖上传下来的宝物,参加京城的拍卖会,委托我作为“全权代表”。

 

好像京城的朋友带我与京城的几个大的拍卖公司都去过,最初是拿着照片与他们协商,后来自己带着实物去那里协商具体事宜,发现拍卖市场太黑了,那湾水太深了,好在京城的朋友厉害,没有让我吃亏,把文物安全的带回小城,完璧归赵。

 

记得很清楚一幅刘墉的墨宝,在京城的某一个拍卖公司里面,那里的业务负责人一眼就看好了,但是,他并没有表示出特别的急于想要,而是打电话给他自己认识的一个对文物鉴定更权威的人来看一下,后来知道这就是缓兵之计,那个所谓的专家来了以后,左看右看,装成特别内行的样子,最后说,怎么看觉得这是同时期的高仿作品,纸浆墨迹都是那个时代的,但是字体的感觉有点不对劲。

 

咱二话不说收拾起来离开,到了第二天那个拍卖公司的经理打电话给我的朋友,让他跟我商量,他出五万元的价格收买,假如不同意可以作为高仿作品参加拍卖,说,参加这样的拍卖,估计卖不到五万元,我电话给了物件的主人,他二话不说,让把东西带回来,后来听说,他的这件作品已经被某权威机构鉴定过,绝对是真迹。

 

至于后来听说,拍卖公司与所谓的鉴定专家沆瀣一气,把假画鉴定为真画,在拍卖市场大赚一笔,更有甚者说,参加拍卖的收藏家,把艺术作品交给拍卖公司,居然有的把作品偷梁换柱,这些消息可以说比比皆是,所以说文物市场的水太深了,好在我只帮助办了一件事情,虽然没办成,但也没给别人造成损失,顶多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从长知识的角度去看值得。

 

正因为与京城的那几家大型拍卖公司有过交往,后来这些公司也分别在小城举办过拍卖会,那时候正是文物热的时期,省内不少收藏家来小城参观拍卖作品,自己有幸每次都被邀请,不过是去那里索取他们印制精美的拍卖画册而已。

 

那时候大型国有企业和部分机构财务制度管的不是太严,所以用公款买文物的现象很普遍,那次小城的拍卖会,将预展的拍卖作品全部拍出,大获全胜,后来知道这些拍品的绝大部分都成为了大公司公关重要部门领导的“利器”,听说但凡有头有脸的人手里面都会有一两福价格不菲的艺术作品。

 

曾经跟一个朋友到省内某一个县级市检查工作,在一个私营企业家的办公室里面看到一幅油画,那个人很自豪的告诉我,这幅画的作这是中国最有名的油画家之一,我特意问了价格,当初用四十万买回来的,现在有人出八十万买,他回绝了。不仅如此,他带我们去了他的“仓库”,里面明清时期的瓷器不下百余件,显示财大气粗。

 

现在经济大环境不行,加上抓党风廉政,又制定“八项规定”,曾经的艺术市场繁荣不在,无需我们去京城探究,看一下自己生活的小城就知道了,动则几十万的画作现在每天有几笔成交,不客气的说,一年能成交易一比就烧高香了。最能代表小城艺术作品动向的文化市场,从去年下半年起多少商铺关张歇业。

 

我认识一个朋友前些年文化市场好的时候,他自己分别开了好几个店,卖各种名人书画,去年年底见到他,问他的情况,他很严肃的告诉我,跟他一样的商铺倒了大半,幸亏他的商铺里面的物品多半是自己的东西,多卖少卖都损失不大,顶多就是亏一个房屋租金,即便这样也同样面临卖不出去的情景。

 

更多的艺术家的作品呈现有价无市的景象,很多艺术家为了生存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不仅仅是艺术家,包括那些收藏家也都显得谨小慎微,自己曾经认识的一个收藏家,出手阔绰,而现如今找到他给他提供“货源消息”,十有八九都回绝,足以见得现在的市场低迷的情况。

 

都说热爱艺术家最好的体现就是去看他的画展,去买他的画作,可是,一些艺术家把自己的画作定位太高,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望而却步,这也是困扰艺术家的一个难题,从艺术的价值上,艺术家的感觉与买家的感觉正好相反,艺术家认为他的艺术功力就值这个价位,但是,对于收藏家而言他认为不值那个价位。

 

当然,那些体制内的艺术家有工资维持基本生存,他的作品即便一件卖不出去不影响他的生活,所以这些人对作品价格的估量显得就特别高,但是,体制外的艺术家就没有这样的国民待遇,作品就是维持生存的方式,价格就成了影响生存质量的首要问题。

 

所以说,每次参加这些体制外艺术家的画展,自己最关心的是卖的情况,而且我还建议参展艺术家,但凡可以买的作品,最好在显著的位置注明价格,告诉参观者感兴趣的话可以购买,只要你觉得物有所值。

 

不过这些年我感觉更多的艺术家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和要求,不仅如此,买艺术作品的意识在百姓中也十分淡漠,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依然抱着免费索要的心理,即便是买也希望给一个萝卜价,他不知道艺术家的生活有多艰难,这种怪圈到现在依然存在,想想都为这些体制之外的艺术家发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