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九百一十八)
(2017-06-20 07:11: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有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感觉,这一时段就像是过去的生活节奏,像回到从前那个物质不丰富,文化生活枯竭的年代,夜晚的生活自我调剂,记忆中到了晚上八点钟,便上床睡觉了,睡觉前的这段时间,对于无所事事的我而言,觉得是那样的漫长,尤其是冬天,天黑得早,晚饭也吃得早,睡觉前的这短时间即没有电视,也没有广播,更没有报纸,也不会想到书包里的课本,剩下的就是遐想。
记得看奥斯卡获奖影片《日瓦格医生》,影片一上来就演了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孩子在窗户前看着被冰雪覆盖着的那广袤无垠的大地,呼啸的寒风,树枝敲打着窗户,构成了浓郁孤独的氛围,孩子趴在窗口上期盼的目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儿时在部队大院里面居住,父母忙于工作平时不回家,到了晚上阿姨催促着孩子们洗脸洗脚,之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知道她已经筋疲力尽了,比我们还早的倒在床上,睡在隔壁的房子里,插着门,我们进不去,丢下孩子呆在自己的房子里面。
哥哥是一个独立能力很强的人,他总会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是看书,就是写着自己永远也猜不出来的文字,一句话,我们好死不相往来,个人忙各自的事情,我已经多次的说过,像我这样的不争气的孩子,已经成为了家里面的包袱,咱这个人心宽,不介意家人的“歧视”,觉得学习好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咱易于满足,幸福指数绝对的高。
睡觉前不是趴在窗户上看着漆黑的夜晚,希望能看到星星,更希望能看到楼下的光景,而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出去,特别是冬天除去呼啸的寒风,你再也看不到什么,倒是窗户上的水蒸气,让你有了胡写乱画的想法,现在来看也是自娱自乐的范畴。
那时候没有任何玩具可以玩,更多的时间是让大脑产生出一些奇思怪想的事情出来,跟着自己想象出来的那些情景游走,时而自己像一个精神病人一样自言自语,当然不能声音过高,因为那边还有认真看书学习的哥哥,惹恼了哥哥绝对又是悲催的事情,轻则挨骂,重则挨拳头。
哥哥有时候也到他的同学家去住,剩下自己真的有些害怕,时而会趴在窗户上探望,希望能看到妈妈或爸爸回来,知道大人回来一个是影响自己玩,在一个害怕挨揍,阿姨本子上记录下来的种种“罪行”,不管那一条都达到了不打不平心头之恨的程度。但是,孤独无助的时候,还是忘记了他们的粗暴,希望他们出现在眼前,但这种奢望经常的被难过的眼泪代替。
平时里最不愿意家长回来,到了晚上害怕,就想起父母来了,觉得爸爸妈妈在家多好,八点钟上床睡觉,也不敢关灯,害怕鬼从门缝里钻进来。这个故事不是我自己编出来的,是楼上的小朋友的哥哥讲给我们的,那还是一个夏天的晚上,吃晚饭的我们到楼下乘凉,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各种各样的故事和见闻,那个鬼的故事就是在那时候听的,一直忘不了。
说鬼能够从门的钥匙孔里面钻进来,也可以从门缝里钻进来,还可以从烟筒里钻进来,一句话,鬼没有进不去的房间,但是,发现鬼也不是不可能,一般的鬼都会有阴影,讲故事的大哥哥站起来,影在他身后墙上的影子,告诉我们近似于这样的影子。
那时候小没有理解和分辨能力,怎么说怎么信,人那有没影子的,这一下可好了,信以为真,晚上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地上映出的影子,误以为鬼,撒腿往家里跑,发现影子一直跟着自己后面,真的跑到家里面,有了灯光,身后的影子没有了,心里面才踏实了。
为了防备鬼进门,自己悄悄地把门的钥匙孔用纸给堵住,阿姨白天出去买菜,发现钥匙孔堵了,费了好半天才把纸团抠出来,这奏折到周六的晚上成送给了家长,家长不知道孩子害怕鬼从钥匙孔进来,误以为是恶作剧,扫箸把又被打折了一个,鬼没堵住,换来皮肉之苦。
也正因为这样晚上不敢关灯睡觉,窗外的树枝在月光映衬下,也会出现影子,在家里面的墙上晃动,自己误以为鬼进家门,钻到被窝里面不敢出来,在被窝里想别的事情分散害怕的想法,就这样逐渐的睡着,不知不觉中露出了头,这样的惊吓有好几年的时间。以至于到现在自己都不愿意看惊悚片。
现在知道那时候为什么每个家庭都有那么多的孩子,靠,大人晚上也没有事情可干,看书学习的家庭寥寥无几,入城干部大多都是大老粗,也没有看书学习的想法,天一黑,大人把孩子赶进被窝,逼着睡觉,美其名曰早睡早起,其实,期盼着早早的抱着媳妇钻被窝,玩成人游戏。
在那文化生活枯竭的岁月,大院里放一场露天电影,可想而知人们是怎样的期盼,怎样表现兴高采烈,我专门写过,晚上八点钟放映电影,下午四点钟就有人搬着板凳去占“有利地形”,电影没开始的那前一个小时,银幕下简直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孩子们做游戏的,讲故事的,感觉心情格外的好,人与人感觉特别的亲,现在知道共同的期盼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
谁还能想到五十年后的当下,已经成为了娱乐社会,人们把所有可以调动大家情绪的事情都让他变成全民娱乐,数不清的各种节日,数不清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数不清的各种需要的商业表演,几乎是通宵达旦的影城,还有那灯红酒绿的咖啡厅,所有的这些都是之前无法想象的事情。
过去听说一个人晚上去参加某一个活动,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能人,一个有身份的人,令人羡慕,倒是呆在家里面的这些人感觉自己的无能,事情就是这样的大逆转,到了当下能够安静的带在家里面的成为了能人,而忙于应酬的大多数则成为了浮躁和自甘堕落的代表。
这些日子在老人这里陪伴,老人脑子里依然保存着五十年前的生活习惯,黎明即起,黄昏必息,早晨六点钟起床,等待着“男阿姨”做的早饭,晚上五点钟晚饭必须开始,到了晚上七点半钟看完新闻联播,老人关电视,回到他自己的房间睡觉,成人游戏做不动了,老两口早已经各住各的房间,估计夜晚全都是对过去的回味。
回到自己房子的我,开始做属于自己的事情,电脑和书籍就是午夜时分前的功课,独自坐在这里感觉大环境与早前的那种感觉十分的相似,现在想想,过去觉得枯燥无味的生活,到现在觉得那样也挺好,待在屋里面看闲书,想到哪写到哪,一个人的世界悠哉游哉,也是一件挺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