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管窥一见
管窥一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379
  • 关注人气:6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九百零七)

(2017-05-27 08:47:07)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我不知道一个人骨子里存有的东西,最终是否会在某一个自己感觉不到的时候表现出来,例如,我们的祖先都是农耕部落的臣民,无论之后他们的后代离开了故乡,从事了新的行业,但是,在他的人生路途中,总会有表现这种最原始遗存的东西。

 

这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去想,而是留给了像我这样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觉得挺有意思,这种表现更多的人不知所以然,到死也不知道这种表现是一种类似“复古”,当然,考虑这些问题最多的是艺术家和作家,我曾经在一个很有名的作家的作品中看到过类似的问题,他的答案很确定,我们身上一定遗存上亿年的生命细胞,也就是从猿人开始时的基因遗传。

 

为什么想到这些事情,你会发现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年轻时候忙于学习和工作,感觉不出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根据城市居民的习性生活着,到了退下以后,很多人在退休之前,便显示出一种与之年轻时不一样的喜好,开始种地养花,至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兴趣不得而知,我个人认为是激活了我们骨子里面农耕社会的基因,对土地有了本能的喜爱。

 

而对那些到城市里打工的“新型人类”,看似他们很快的融入了城市的生活节奏,但是,过了很多年之后,他们内心里面还是渴望回到自己最初的家乡,开始眷恋其曾有的那种农耕生活,认为那才是内心里的一种期望。

 

我认识一个朋友,退下来以后,莫名其妙跑到小城的郊区租了一块地,开始了他的农耕生活体验,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内心里涌动出一种不能抑制的渴望,觉得那就是我晚年想要的一种生活方式,用我的话说,工人当够了,想回到自己的祖先的行当,当一个农民,很像吃够了山珍海味,想吃粗茶淡饭一样。

 

这老伙计投入了不少碎银子,开垦了一亩半的菜地,听说,还租了一间农舍,用他自己的话说,假如农田获得圆满成功,他就索性住在那里,成为那个村庄里的“新农民”,我实在理解不了他的这种做法,只能用脑子出问题去理解,而他对我的不理解,也不去解释,他说,你还没到我这年龄,到时候你就跟我一样拉不住。

 

这句话,我并不反对,因为自己身边认识的好几个人都跑到郊区农村租房子,说是,在那里你有体会不到的一种感觉,说这话的是一个女领导,我也去她的农舍参观过,不敢跟她说实话,只能用微笑作为掩盖自己的那种不认同,知道这并不是我心里面的一种自然环境。

 

那里即便就像她说的那般好,我也不会动心,我找不出理由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最起码自己知道目前自己还不想拥有这样的改变,在城市里相对生活便利,物质条件好于农村的现实下,放弃舒适和便利,去寻找过去曾有的那种陈旧,这种想法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真的不好理解,说这是体验生活,有益于健康,但还是觉得把今后的生活就放在这里,我认为那是一时的冲动。

 

还有一些艺术家也在城市周边的乡间买了房子,成为了他们的工作室,用他们的话说,在这里没有任何的外来打扰,潜心的创作作品,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就没有达到艺术家所具备的随遇而安的境界,就跟作家一样,无论你身在何处,那里能够激发你的灵感,那里就是你最好的创作地方,也可能是在五星级宾馆,也许是在马路上,我觉得在自己家中就挺好。

 

他们的一致想法,就是躲避城市的喧嚣,潜心干点自己的事情,回到了农村,回到了没有人懂得和干扰的清静地方,在我看同样是内心里面的那种呼唤,在驱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实际上是遗传基因的作用,回到本初的那种愿望。

 

到现在我也没有听说,有那个大艺术家或作家在乡间创作出自认为影响力巨大的旷世之作,更多的人把乡间的工作室,当成了一种寻求变化的方法,用改变环境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好奇感,其实我觉得也是徒劳的,是城市人特有的一种矫情。

 

又让我想起了一个小城的著名作家,现在听说就蛰伏在乡间的农舍里面,已经长达数年,构思鸿篇巨著,听到这些我真的一直在期待,真希望这样的“卧薪尝胆”真的能够迈上的新高度,遗憾的是这样的等待已经许久,到现在只是听说,没有见到他的新作品的问世。

 

把话题拉回到我的这位朋友,退下来以后,征地、租房一切办得顺利,眼看着到手的一亩半地,有了他的宏伟计划,从开春应该播种的蔬菜,以至于接下来的蔬菜品种都做了详细的计划,谁曾想到他最美好的愿望,遭遇了天不如人意的情况,遇到大旱,看着一天天变得不精神的苗子,心急火燎,附近没有水源,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他有没有那样的体格,不得不花钱租人帮助浇水,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再说了,第一批蔬菜如期的采摘下来,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核算,发现减去成本后,蔬菜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的最高价格,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原本想找一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感觉,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一个夏天下来,这位朋友整个瘦了一大圈,用面黄肌瘦形容不为过,见到他这副摸样,问他这是何苦?他说,就是想圆一下他的农民梦,与他想想中相差太大,真的有点悔不当初的感觉。

 

家里面老父亲十几岁参加革命离开了家乡,后来一直就在城市里面,应该算作是一个纯粹的城市人,记忆中的老父亲非常的慷慨大方,表现在对自己的亲人身上,表现在对改善家庭生活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孩子学习方面,家里面一定是灯火通明,让孩子看清楚书本上的字,绝不会跟有些家长那样害怕浪费电,家里面点一只瓦数很小的电灯泡。

 

谁会想到老父亲到快九十岁的时候,这种生活习性发生了变化,就害怕家里面灯火通明,到了晚上假如我们不回家,一定是漆黑一片,他把家里面能关的灯全部关掉,用节约用电来支持他的关灯理由,让我想起来那年回老家奶奶让叔叔们早点休息,理由就是省电。

 

这种承传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没有人要求,没有人去模仿,却到最后又是那样的相像,我曾经写过,我们回家吃晚饭,按照我们的习惯把屋里的灯打开,可是,老父亲看到电灯的光亮,感觉是那样的刺眼,觉得就是在浪费,趁我们不注意的情况下,把屋里的灯关掉,问他为什么要关灯,他趾高气昂的说,过去在家乡没有电灯,不一样生活,听到这里感觉老父亲已经回到远古的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