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那些到哪(之八百九十五)
(2017-05-11 07:42: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现在有些事情真的有点想不透,不过自己宽慰自己,想不透就不想,想透了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情,例如现在一些活动,一直以为是大众参与的事情,到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而是给特定人群准备的活动,例如说,校庆、返校日,总以为是在这所学校就读过的学生都有份参加,后来自己知道太幼稚了,学校那有这样的能力接待成千上万的校友,不过是不好直白的说,让几个有影响力的同学来即可,那是给学校贴金抹粉的事情,咱这个曾经让老师提起来就头痛的学生,恨不得永远消失才好。
我这个人原本就木纳,很多事情经过很长时间才悟出道理,例如我上面说的那些事情,最初没有这样的感觉,听说返校日,觉得是一个玩的好机会,去找同学商量如何去那里转着玩,同学都比我聪明,借种种理由推辞,到后来才知道,这都不是我们应该去的,根本没有让老师觉得你有自豪的地方,不想起你还好,一想起你头痛。
去年自己的母校建校多少年记不起来了,反正组织了一个很大的庆祝大会,后来知道自己高中班的一位杰出的同学被邀请位嘉宾,后来明白只有在国内外赫赫有名的人士,才是学校想要的参加的对象,他们需要冰山上露出来的那部分,咱这样在大海深处的冰茬子,就老老实实呆在最深之处,别被浪卷上岸,一阵风把你吹起,迷了学校老师的眼。
即便在学校期间自己的表现用俗语说:麻绳绑豆腐——没法提,可是我在随后的生活当中,但凡知道对面的是人民教师,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大学的老师,自己一定会高开一眼,恭敬有加,觉得他们是我敬佩的人,特别是看到朋友的对象都是人民教师,心里面那才是一个羡慕,心想找一个人民教师是否也能起到近朱者赤的效果,后来听朋友说,媳妇是老师不假,在我的感觉里她更是女人、妻子、母老虎,与老师的称谓一点关系没有,听到这些心里多少有了一些平衡。
不过实话实说,在学校十年多的时间里,初中到高中的班主任还真的对我不错,即便我是那样的不争气,但是老师还是能够从我的身上找到激励我的地方,学习不行老师看的很准“积重难返”,但是,本质上这个孩子是一个不错的“材料”,爱劳动、对人热情,别小看这一点优点,那是我的精神动力,所以说到今天我对老师存有感激之情,很遗憾我们的这个班主任过世太早了,到现在我喜欢写点东西,与她的热心鼓励密不可分。
讲官位、讲荣耀,将虚荣这种不正常的风气始作俑者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教育领域里的领导,他们只承认成功,不愿意听到失败,更不愿见到反面教材,他们误以为这些功成名就的同学归功于他们的教育,就忘记了先天的基因,后天的努力,还有上苍赋予他的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这些与学校好像没有必然的联系,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倒是那些成千上万默默无名的“赞助商”是学校生存的基础保障。
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愿意把成功的标准变得世俗化,当了多大的官,有了多大的影响,他们忘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健康快乐,在伟大人物英年早逝等于零,都说名留千古,绝对胡说八道,一年以后更多的人就忘记了。当然并不是作出杰出贡献不好,毕竟这样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是芸芸众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付出,可能一生中他们都默默无闻,这对于百姓而言大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知道得到认定的就那么几个人。
不过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并没有随着文明的推进而变得有所消减,似乎依然用功利主义的有色眼镜看一个人的世俗价值,似乎在社会上影响力越大,这个人的价值就越高,也未必吧?那些被推上审判台上的人,如何去评判他们?曾经的不可一世,到现在成为了阶下囚,那些引以为豪的学校又怎样说。
看消息某一个学校出来的一个学生后来成为了高官,学校觉得为他们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和声望,走到那里都说学校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或者在场合提及是那个学校的,更多人第一个想起来就是那个大人物,似乎那个大人物成为了学校的代言人,是一张名片。居然学校里面把他的题词悬挂在学校的显眼之处,岂不知多年以后这个人东窗事发,学校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将这些曾引以为豪学生的题词铲掉。
一些地方和单位表现出来的这种虚荣和急功近利,对学生也好,百姓也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返校日也好,校庆也好,是所有曾经和现在依然在这里学习的同学共同的节日,至于你想不想来,那是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这些同学到这里探望老师,表达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像我这样一塌糊涂的学生,同样也能找到“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切肤之感,很遗憾这样的机会都没有给过。
其实更多的人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一个人会有他自我觉醒的时候,无论早晚都会有那么一个时期,根本不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那些教诲,当你走入社会,你自己就知道老师曾经告诫你的那些对与否,你自己面对社会压力而感悟的东西更真切。
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以走,你想达到怎样的高度,你就要相对应的付出多少努力,一点都不能含糊,在学校里面自己选择了玩皮,到了社会上你想出人头地,你就要从头再来,付出更多的精力补回过去遗漏的那些知识,真正的课堂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