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八百六十二)
(2017-04-02 06:37: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呆在家里面,是一件挺惬意的事情,在这不大的空间里面,有的是事情可以去干,只是你自己是否有这种定力和恒心而已,自己肯定不行,外面的世界对我而言还有无限的诱惑力,这种在家里面惬意的感觉,同样是在外面呆的时间长了,有些厌倦了以后的感受,觉得从小到大一直就在这种徘徊中度过。
记得小时候,在京城的大院里面,跟那些“好战分子”一起,经常去大院边上,跟对面马路的孩子相互“炮击”,炮弹就是“黄泥块”,“炮击”完了以后,孩子们四散而逃,害怕对面冲过来抓“俘虏”,听说,要是当了俘虏那可就倒霉了,没有大人去赎,基本就被打残了,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四散而逃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里面。
回到家以后,觉得特别的安全,知道躲在家里面最保险,没有人会追到家里找你,回到家中就趴在窗户上往外看,有没有对方的人冲进来,窗外一片寂静,到了下午或晚上,知道“战争”躲过去了,又有了出门的想法,特别是从窗户上看到了小朋友站在下面,一定会像小鸟一样飞到楼下,找小伙伴玩耍。
在一个就是晚上,小朋友凑到一起聊天讲故事,大一点的同学会讲一些鬼的故事,自己不想听这样的故事,因为心里面害怕,可是碍于面子,大家都在听,你站起来走了,大家一定认为你是胆小鬼,笑话你,为了不被小伙伴们笑话,自己壮着胆子坐在那里听,可是听着听着,心里面就开始发毛,吓得不行。
而这些大同学更坏,时常讲着讲着,就学着鬼的样子,吓唬我们这些已经快吓破胆的小同学,有的同学跟着尖叫起来,有的时候大同学装成鬼抓人的样子,小伙伴们四散而逃,我更是疯一样的往自己家里面跑,那时候走廊里没有灯,心里面更害怕,几乎是闭着眼睛跑回家去,觉得把家门关上,才从惊吓中有所缓解,屋里开着灯,躺在被窝里,感觉在家里面,才是最幸福的事情。
若干年后看到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家……是抵御一切可怕的东西的托庇所。阴影、黑夜、恐怖,不可知的一切都给挡住了。”感觉说的太对了。
小的时候顽皮,也经常会做一些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的坏事,不是抓把土,放到小同学的口袋里,就是扬他们一头或一身灰土,把比自己小的同学弄哭了,自己扭头就跑,装作住在其他地方的样子,绕一大圈回到自己家中,有点摆脱危险的感觉,觉得躲在家里面有一种安全感。
忘记了自己那时候在学校里面“臭名昭著”,被捉弄的孩子哭着回到家中,一说是那个人干的,大人直接就带着孩子找上门来了,假如父母不在家,听到敲门的声音,我会躲在床底下,让他们找不到我,家里面的阿姨,更不愿意管这种事情,装作我没回来的样子,请听来的家长倾诉我的罪状,阿姨只好向来的家长道歉,赔不是,在拿出本子,详细记录来的家长反映的情况,阿姨告诉他们家长回来之后一定跟家长说,让家长去登门道歉。
从床底下钻出来的我,看到阿姨那怒不可遏的样子,知道她不会拿我怎样,即便挨揍也要等父母回来以后,安心的吃完睡觉,知道接受皮肉之苦,还要有几天的时间,就像我曾经写道的那样,幻想着这个周末家长因特殊的事情回不来,这样就免于惨遭毒打的结果。
遗憾自己这种假想几乎是不成立,到了周末的下午五点钟,看到母亲进家的身影,自己就知道在劫难逃,最后一线希望,就是幻想着阿姨遗忘了这些事情,后来知道这种可能性更没有,阿姨尽职尽责,汇报的时候不会漏掉一点。
其实,那个被欺负的孩子家长,早就告诉了我的老师,而且打电话找了我爸爸,爸爸又告诉了老母亲,回家教育我,早已经在母亲的心中蕴酿成熟,用现在的话说,恨得牙根都痒痒,门后面的扫著,一定又会“报废”,整个走廊里一定会传出“杀猪般”哀嚎的声音,成为屡教不改的典型代表。
有时候也在想,自己知道所做事情的最后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还要这样去干?这不是明着自讨苦吃,当一个好孩子该多好,跟我邻居与我同班的那个女孩子,让我父母羡慕得不行,看到她文静,漂亮,有礼貌的样子,最关键是学习好,总会拿出原本是留给我的零食,分发给她,而且守着邻居的孩子,责备我不争气,自己心里的这种不平行,不是想到了向这位女同学习,而首先想到的是她倒霉了,我非要报复她不可。
说实话,心里虽然这样想的,还真不敢惹她,毕竟我们住在一个走廊里,两家就隔着一道墙,真正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家长对我在学校里的很多事情都是从她那里得到的,估计惹了她,父母非把我打残了不可,更何况每次自己遭受“磨难”的时候,他们的父母都会出来拉住家长,把我拽到他们家里面,虽然自己表现不算好,但自己是一个男孩,他们家里面三个孩子都是女孩,他们多希望有一个男孩。
京城的冬天极度的寒冷,躺在被窝里面,暖洋洋,听到窗外北风的呼啸声,感觉也是一种哀嚎的声音,窗户上的玻璃都是冰花,你感觉在家里面真好,想起老师讲给我们编出来的那些解放前吃不饱穿不暖的故事,觉得自己很幸福,特别是刚刚尝了阿姨给做了糖包,那种甜蜜的感觉无法言表,期盼着明天早晨,还能吃上这样美味的主食,就这样幻想着进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