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八百五十七)
(2017-03-27 06:42: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中国俗语“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说的很对,这些年在自己身边亲眼看到发生的这些“人无千日好”的事情发生,要知道在这之前,看到他们那种亲密劲,还真的有点羡慕,做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程度,只要有场合,他们一定会出现在那里,即便有事情,也会在晚些时间里赶过来,表示他们的关系的牢不可破,靠,就是亲兄弟也达不到这种交往的密切。
记得小学毕业的时候,我有一个关系非常不错的同学,他就像我一上来写的朋友之间关系一样,他每天上学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有两个人,让他有上学的动力,一个是没有要求的我,我成为了他最忠实的倾听者,所有他心里面不想告诉家人的话,都会跟我倾诉,另一个就是他心目中的最美的女同学,现在知道是烧火棍子一头热,临毕业前他跟我坐在学校对面的海边上,问我,将来毕业了,你还会跟我这样好吗?我点头示意,一定会,他激动地跟我说,我们绝对会好一辈子。
后来,我们上了同一所中学,却没有分到一个班,他在二连,我分在了一连,好像上学以后就失去了联系,一连和二连上学期间,经常在运动会期间成为了竞争对手,无论是拔河,还是田径比赛,大家都为自己连队的运动员加油,都在为对手喝倒彩。一年后,终于在学校里面见到了他,形同路人,自己很是不理解,还为失去这样的朋友感到惋惜,以至于到后来,这个最好的同学的姐姐与我相识,她回家提起我,他竟然想了很长时间,想起了那句俗语:三年不见当亲不亲。
上中学以后,一个感觉有点神的同学,经常跟我说一些自己感觉不到的话语,现在知道他受家里面的教育的影响,看问题很准确,我记忆中他说的最神奇的那句话,就是:“好成一个头,打成一个球”,当时上学的时候,最初没有感觉他说这句话的正确性,后来逐渐的发现他这句话很灵验,看似班里面的几个死党,每天放学都勾肩搭背的一起往家走,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这一群人里面就会少一两个,后来听说,内讧而离开,这些“被离开”的同学,开始在我们面前诉说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人的罪状。
而讲述的这个人,曾经是那么的张扬,好像他就是那个圈子里的中心人物,后来知道他们分裂的原因很简单,都是为了私利,都想占便宜,都不想出力和“冒险”(偷鸡摸狗的事情),相互推诿,结果同盟内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一个比一个有性格,说着说着,就翻了脸,轻的说几句就离开,重的还动起手来,曾经有多好打起来,大的鼻青眼肿,感觉出手太狠,验证了那位同学的话,真正打成一个球。
到了高中同样也是如此,只要看谁跟某某好成一个头,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不用很长时间就会发生变化,不仅仅在男生之间,也包括女生在那,更包括那些情窦出开的男女同学,看他们好的难受,其实,这种亲密并没有朝着友谊的方向发展,感觉是背道而驰,因为,保持情感的恒定性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情,同学面对的事情太多了,诱惑也太多了,所谓的情感不过是一种对神秘体验的向往而已,一旦神秘没有了,很快就回到了现实。
上学期间传的那个漂亮女同学跟那个男同学好的故事,几乎在每一个班级里都在上演,只是你了解的多少而已,而真正通过上学期间,感情保持到毕业以后,谈婚论嫁的极少数,那些追求者随着毕业的现实,曾有过的那种热情也就自然地熄灭了,这好像是一个必然的过度。也可能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些事情还会有人提及,但是,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新闻效果,就像我分析的那样,进入社会以后,你才会发现当初你认为的那个美,不过是局限于在学校里对美的浅薄的感觉,到了社会上,你才发现诱惑你的美太多了。
到了工作以后,也正是有了上学期间得到的“宝贵经验”,与任何人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敢把自己的感情奉献出来,后来自己知道了做朋友的原则,就是相敬如宾,做同事的原则,就是敬而远之,当然这只是你自己的感觉。
我刚参加工作,便有年龄比我大的职工主动找你,装扮成对你很关系的样子,你最初误以为是遇到了好人和热心人,到最后你发现,在这些热情的后面都有着他不同的需求,你能满足这些需求,你们依然是关系密切,一旦你满足不了,那么副作用很快的就会显现。
我多次写过的第一个单位里的团书记,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给你的感觉他特别的体贴人,能抓住你性格中的一些东西,他便会用满足你虚荣心开始,让你觉得他是一个真正为你做事情的人,当你认定了他以后,他便会向你提出一些请求,例如帮她他办某件事情,而要办的事情,绝对是自己能力之外,因为他已经了解你家里面有关系,之好硬着头皮找家人,除去这些,借钱是他最多的事情,最初以为这是人之常情,到后来你才知道,这是他挖的陷阱,让你有口说不出来,而且借钱是有借无还。
后来,自己也学着发展了几个小兄弟,想学水浒上的桃园三结义的方式,让自己身边有几个可以呼风唤雨的兄弟,后来发现这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后来知道古人早就有了定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到最后都呈现出“近则不逊远则怨”地步,让你哭笑不得,更让你伤心的是,你掏心窝子去帮助的一些人,翻脸不认人,居然后来成为了加害你的人。
扬长避短,应该用在同事交往上,可是现在这个词已经变成了与朋友见面的选择,把那些没有利害关系的叫在一起,假如这些人中有脾气不和,即便曾经好成一个头,可是现在已经坐不到一起的那些人“剥离”出来,这种小心翼翼变得让你觉得挺没意思,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这些有性格的作家和艺术家,都已经年纪不小了,当下还在使着小孩子的性子,扬言:“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真让人想不通,昨天还勾肩搭背,到了今天就不共戴天,居然有的不是朋友拉着就会发生肢体冲突,不知道一瞬间两人到了这般的程度,天上地下的这种落差,让你真的搞不懂,不知道是我们的脑子不够用,还是他们的变化太快,都说猴子腚说翻脸就翻脸,感觉现在的人翻脸的速度更快。现在想想还是中学的那个同学说的对:“好成一个头,打成一个球”。
还是孔圣人说得对,君子求助己,小人求助人,内心强大,比什么都好,靠谁都不是长远的事情,因为相互间的性格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做不到始终亲密无间,连相敬如宾也都很难做到,自我为中心这是人性中无法改变的特点,既然做不到孔圣人说的那样,不妨降低一下标准,按照一位哲人说的那样:对所有的人以诚相待,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和少数人常来常往,只跟一个人亲密无间。估计就会减少一些痛苦和烦恼,假如你认为这样也做不到,还可以这样去想: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考去行动,每一个人都应该怀着自己的追求,这是无可指责的,这也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标准。总要给这些人找一个台阶下,不然又要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