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七百八十)

(2016-12-06 07:29:56)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分布在小城的各区有不少文化人的小圈子,这些材料到《城市文化部落》这本书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艺术圈子,还是文学圈子,一度很热闹,自己那时候也“卷”了进去,而且还陷的挺深,自己不觉,虽然在那本书里面没有咱的名字,但是我老师的名字在里面,在小城这个圈子应该说有一定的名声,那时候我还以献身文学为幌子,差一点把自己的工作丢了。

 

家里面的大人从小就最害怕我跟宿舍以外的孩子玩,感觉那就如同走向社会,我曾经写过,小时候分不清好坏,谁对我好就跟谁玩,后来才发现跟我好的都被大人认为是“问题少年”,感觉天生就是一伙人,根本不用去找,那一天对了眼,接着就成为了朋友,而这些朋友大多都是宿舍楼以外的,但距离不是问题,共同的“嗜好”成为了最关键,什么共同的嗜好,不好意思说,那就是不爱学习的嗜好,偷鸡摸狗感觉也很刺激。

 

也正是小时候养成的这种谁对我好就跟谁玩的性格,到了工作以后,结识了夜校里面的同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相仿的这些同学越走越近,也正是由他们把我带到社会的大层面上去,在这之前,除去自己的家,就是单位,与社会上的人一点往来也没有,也正是感觉到社会上的很多事情很新奇,所以很愿意跟着这些同学到处拜访“名流”,这些“名流”散落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

 

我们这个小圈子的最初地点,不是固定的,时而在诗人梁青生的家里面,时而在老广电局边上的单县路广电宿舍谢颐诚家里面,再就是住在西镇的郭新城老师家里面,当然那时候这个圈子里的人还有一些,例如杨君平,人们简称他为“老北”,也有叫他“北海”的,还有杨君平的妻子,岛城第一大“神人”赵汝巧,还有当初在团市委工作的高胜利,还有郭新城老师的朋友“老宋”、“老安”等等,在郭新城家里面不停地变换这些人的面孔,当然到后来谢颐诚和老郭成为了见面最多的两位老师。

 

在这个圈子里面,作为学生的人也不多,也就三个人,我,还有已经过世的王惠青,再就是安郁忠,听说进入这个圈子的是安郁忠的叔叔,与郭新城和杨军平熟悉,通过他叔叔安郁忠结识了郭新城,安郁忠又把王惠青带进了郭新城家里面,接下来经过他们两个人的考验,认为可以发展我进入这个圈子,在某一个晚上,我们放学以后带着我去见了他们的老师郭新城,孤陋寡闻的我那见过这种阵势,加上老师的语言谈话风格与众不同,一下子把自己吸引住了,在圈子里面呆了将近十年。

 

虽然我结识这些老师是王惠青和安郁忠引荐,但是后来与老师的关系走得比他们更近,至于他们对我有看法不得而知,反正自己那时候也从来不去想这些事情,因为自己觉得与老师在一起自己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而且那时候还没有功利主义的想法,就是扑下身子当小学生,加上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老师解决点滴的小事情,说过多少次,那时候我在这个圈子里面算经济条件比较“优越”。

 

后来知道我们三个被“认定”的学生,自己虽然表现最积极,态度最诚恳,但绝不是最有灵性的,也不是最刻苦的,事情过了那么多年,自己才知道这三个同学加朋友,在学习的问题上,王惠青最努力,安郁忠脑子最灵光,我则成为了勤能补拙型的学生,全靠长时间的泡在老师那里,慢慢地去感悟老师想要告诉你的那些东西是什么。

 

曾经的疯狂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无意间得到了已故文友王惠青的一个学习笔记本,自己才知道那时候我们一起拜师求艺的时期,王惠青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而且看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不然他在老师家里面聊天,他的插话最多,这缘于他的温习的时候想了很多我们没想到的问题,从书中查阅了很多我们感觉模糊概念的注释。我在想假如王惠青没有过早的去世,他兴许成为一个不错的艺术评论家或作家,成功是给有准备人的。

 

在认识郭老师这个文学圈子之后,我又结识了小城的另外一个小文学艺术圈子,其中有喜欢电影的,有喜欢文学的,当然还有喜欢音乐发烧的,我那时候感觉学会了“分身法”,在小城的这两个圈子里跑,乐此不疲,原来每周两三个晚上在老师家,现在又多了一个圈子,每周有多出两天去另一个圈子里,一度我带着王惠青去那个圈子里,我自认为王惠青的学识一定会让那个圈子里的人物敬重,没想到王惠青对这个新圈子不感冒,一句话也不说,不仅如此,还在私下批评我“身在曹营心在汉”脚踏两只船。

 

可是那个圈子自己确实有吸引力,同样可以找真实的快感,都是一些不同类型的人物,这个圈子的“首领”魏博厚,感觉跟王惠青性格上和命运上很相近的人,属于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在他们那里更多听到的是对电影的探讨,无论从艺境上,还是技术处理上,感觉他们都讲的是如数家珍,自己很是羡慕,那时候电影技术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零,倒好通过这样的方式,近距离了解和学习自己最缺乏的这些基本知识。而青城路魏博厚的家,成为了据点,他父亲转业回了家乡,那三间房子留给了儿子,自然也就成为了“文学沙龙”。

 

没有想到的是,王惠青跟我去了一次那个小圈子,他或许感觉我依然还会带他到哪里,所以他私下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把介绍电影技术的书籍很好的阅读,做了大量的笔记,这些准备他从来没有跟我透露一点,或许是准备一个一鸣惊人,很遗憾我在没有领他去,而且那个圈子里的人感觉我的这位朋友有点清高,明确表示最好不要带这样的人来。

 

遗憾的是,这个圈子的领头人魏博厚,与我们圈子里的王惠青都英年早逝,都在四十几岁的关口倒下,他们曾经是那么样的拼命学习,试图想证明给我们这个社会看,想有所成就,但是,社会这湾水太深,“水性”不好的,不是呛水,就是溺亡,看到这景象,更多的人都躲到远处看风景,苟活到现在,其中就有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