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遐想(之十九)
(2017-01-07 09:34: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晚上原本想写点什么,后来发现根本没有感觉,索性放弃,到网上呆了一阵子,在凤凰网上看到了血腥的图片,伊拉克极端组织杀害球迷的照片血腥,汶川大地震“解密”图片更血腥,心情变得更糟,索性从网络下来,知道消磨晚上的时光就剩下看书了,选择什么样的书籍不是问题,根据你此时的心情随便的去找感兴趣的书籍,堆在床上的那一大堆书足够你调的。
这几天从网上看到了介绍一本奇书《素书》,说得天花乱坠,一直没忘记,隐隐约约记得好像自己有这样一本书,前些日子去书屋打扫卫生,在打扫书架时好像看到这本书,后来拿回了自己居住地,趴在书堆前仔细的查找,还真的翻出来,这是我二零一四年在小城的书城里买的,为什么买这本书自己也想不起来了。
我买书任性,可能是某一句话,吸引了我,就把这本书买回来,至于什么时间去看,那要看自己的心情。找到这本书以后,发现了我画过的那个段落,猜想一定是买回来的当天翻阅时画下的,是这样写的:“欲望是天性,不可能消除,但欲望无边,如果不加以约束和限制,往往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让人性恶的一面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道德的‘得’是不正当的,值得鄙夷的。只有有道德地‘得到’,才能让欲望得到真正愉快的满足。”(从古文翻译过来)也许为了这句话买了这本书,没想到两年过去以后,成为了时髦的书籍。
与另一本《素女经》排列在一起,估计是按字母排列,感觉是大相径庭的两本书,一起拿了出来,后来想想也不是没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素书》治国平天下的谋略之书,而《素女经》则是告诉我们,如果要快乐、长寿,必须效法自然,使自己生命中的阴阳两种成分像自然界一样和谐地交互作用。这样看去也属于哲学范畴,也属于治国平天下的内涵之一
。
关于《素书》有这样一个传说,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捡起来并替他穿上,然后约他见面,数度为难他,认定“孺子可教”后传给他一卷书,告知“读此书则为王者师矣”,与他约定十三年后再会于济北的古城山。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这卷书即《素书》。
从此,这本书改变了这个人的命运。得到《素书》后的张良,用之智慧增长,成为知进退方圆、能运筹帷幄的谋略大师。辅佐刘邦攻城略地,一举打下江山;并奉献无数安邦治国之策,为开创大汉盛世立下汗马功劳。
智慧的张良,让刘邦曾发出千古浩叹:“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也!”可见,张良辅佐刘邦开创了大汉盛世,当然是建功立业的首辅之臣,更为难得的是,功成名就后的张良,并没汲汲于名利,而是选择急流勇退,从而保全了自己,安养一生,没有遭到像韩信、彭越等功臣那样被卸磨杀驴的下场,而这,不能不说也是受了《素书》的影响。
张良在得到《素书》十三年后,如约来到济北古城山下拜访恩师,但那位神秘老人已不知去向。为表达知遇之恩,张良从路边捡了一块黄石作为恩师的化身,把它供奉在家,早晚祭拜。
张良死后,《素书》失传。五百多年后的晋朝,有盗墓者发掘张良之墓,于玉枕中发现了《素书》,上有秘诫:“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其人而不传者,亦受其殃。”此后,《素书》广为流传。
我同意编者的观点,编者写到:作者黄石公生逢乱世,目睹各国纷争和世间万象,在隐居中做旁观思考: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平凡人生;从为人处世的境界修养,到为政治国的谋略权变;从领导的用人之道,到人性的分析;从对大道的领悟,到修身齐家等,都尽收他的笔下,言简意赅。
《素书》艺术的思想,以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为主,汇集儒、法、兵等各家智慧于一炉。全书把道、儒作为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提出修得宗道的根本思想。由此衍生,对宇宙自然治国大计、社会关系、修身齐家,对人性、社会、人生态度等都做出敏锐地洞察,充满深刻的哲理和高明的智慧,句句一阵见血,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悟。因此,《素书》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中国谋略第一书”、“智慧之禁果,成功之要典”。
我简单的翻阅了一下,更感觉黄石公的这本《素书》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基本一样,例如他对道的解释:道,是万物之始。它是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万物都始于此,这个状态就是“道”。其次,“道”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基础和素质。
天下最为深刻的“道”,往往寓于最原始、最本性、最简单之中!人的一生,如果理解并掌握了“道”,那么,就能主宰自己的人生,生命的质量就会提高,人生也就会有更多的充实和幸福感。
看到这里更感觉是对老子和庄子的阐述道的不谋而合,或者是一种自己的诠释,所以,没有继续地往下看,感觉一些读者把这本书写的有点过,可以说中国圣贤们都达到了这种高度,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至于黄石公的大彻大悟我还需要一点点地去了解,手头上那本《素女经》也在想我召唤,从本性上讲,可能那更接近于我们生命的本身。都说精神,实则精气神,在《素女经》里面有所阐述,我看到了在这本书中自己画的痕迹,这本书我购于二零零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