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六百九十四)
(2016-05-27 07:33: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自己都觉得发愁,同时在看三本书,每本书都看不了多长时间眼就花了,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这三本书对我都有吸引力,都想一气呵成,但是,到了这把年纪心气与身体的实际已经不对称了,眼睛花得一塌糊涂,即便休息一下,在去翻阅,看的时间更短,又变得模糊,看不清字了,到这时候真的理解老父亲为什么不在去买那些小报了,实在是看不动了,真正感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真实意味。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已经写过,是从省城的新建图书大厦买回来的,选择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那些回忆的文章,都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打过交道人所写的回忆文章,有些情节特别的有意思,觉得一旦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手,虽然自己拥有那么多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籍,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对这位一位伟大的作家依然知之甚少,特别是有关介绍他的生活中的很多资料,自己这是第一次看到,感到有趣。
这本书好就好在这些人很客观的去谈自己对这位伟大的作家的感受,既有毕恭毕敬的崇拜,也有客观的去写自己的感受,例如他的弟弟,在回忆文章中,你可以了解他们家里面的最真实的情况,而谈到他的二哥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引以为豪,而是,真实地把自己的感觉写了出来,这些资料给你的感觉真实。
周围的文学圈里面的朋友听说我在看这样一本书都笑话我不合时宜,算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的作家,在二十世纪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到目前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现在国外的文学发展似乎早已经把这些“久远”的伟大作家遗忘,说你还抱着“古典”在那里不放,有些不合时宜,在一些人的感觉中,他们不知道所谓的现代派文学都是从这些“古典文学”中衍生出来的,什么魔幻、超现实和荒诞,谁能大胆的坦言他们的文学成就早就盖过了这些被誉为影响世界的伟大作品和伟大的作家,我敢坦言,当代的伟大作家也是汲取了这些在世界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伟大作家精华之后的凝练和升华。
那个时代的发生的时间与我们当下确实有着不同,但是,从人性的角度而言,无论是那一个时代,人性的表现就我而言没有什么变化,也正因为没有大的变化,才有了我们永远也写不完的素材,人性的表现千变万化,每一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去发现观察,会有着不同的感受,但从善与恶的角度上去理解,所有人探究的人性都是相同的,但表现的形式有个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决定了一个作家对人性理解的深度,同样也是作家的思想深度。
我这个人在阅读上基本上不挑食,属于“杂家”,粗细粮都喜欢,古典名著是我的喜爱,这是激励我走上喜欢文学之路的开始,到现在自己的书架上,古典的中外名著现整齐的排列在书架上,自认为这是自己的骄傲,当代文学同样是我的阅读中不可少的元素,这是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一种必然,就像我上面说到的那样,无论这些当代作家的表现形式怎样的变化,你都能感觉出在这种变化的后面依然是守着古典大师的影响。
自己发现这种跳跃式的,打破时间顺序的阅读,你的阅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这跟你有不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相识一样,你会从不同兴趣爱好的人身上汲取不同的养分,毕竟人是一个多面性的动物,即便有人说,兴趣广泛的结果是一事无成,我认为那是功利主义的认识,从快乐的角度去看,引起你快乐的事情就是值得去干的事情,当然这句话的前提是不违背社会的约定俗成。
第二本开始阅读的是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撰写的《心灵激情——弗洛伊德传》,这是自己在阅读《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本书的时候,无意中翻阅的一本书,但发现一旦阅读就有点割舍不下的感觉,就这样自己同时开始阅读,一个半小时阅读这本,休息一下,下一节开始阅读那本,就像吃饭的过程中品尝不同的饭菜,有不同的感觉一样。
有人会问你,为何一看就喜欢上了,也并不是这样,而是看到在弗洛伊德的时代,想毕生事业献给科学研究的弗洛伊德不得不面对自己生存的问题,他的导师,也是国际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布吕克很现实的告诉他,他的两个助手不可能让他们离开,给你腾出位子,因为他们的才华和他们的治学态度无懈可击,最关键是他们拥有殷实的经济基础,不在乎那少得可怜的薪水,这也是他们潜心研究科学的必备的条件,两个助手都是望门贵族的继承人。
第三本书正在看的是电子书,是一位博友推荐给我的,名为《男邻居》严格意义上说,这本书我个人的感觉作家写的和风趣,写的很认真,估计在年轻人的当中一定会赢得到好评,可以归类于通俗作品,与自己阅读的那两本书相比,似乎是思想性薄弱了一些,但在“快餐”社会的今天,我感觉作家的那种写法会有很大的市场,感觉看前两本书如同在观看话剧,而这本《男邻居》则像是在观看二人转,真的感觉是雅俗共赏。
这本书作家的语言和情节的把控,我认为有着他自己的特点,诙谐幽默,把底层人的生活写的活龙活现,作家驾驭小人物心里的能力可谓驾轻就熟,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内心躁动把握精准,特别是对中年男人的内心想法和情绪的发展表现得入木三分,对年轻夫妇的性爱的描写把握尺度得当,感觉这位作家阅读过大量中国古典小说作品,用夸张的表述,看这本书给你的感觉作家展示了他自己的“清明上河图”。也正因为这样,自己不断地变换阅读的书籍,感觉就有了它的合理性,“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你的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