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六百九十二)

(2016-05-25 05:26:47)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千万别把自己写的这些文字当回事情,这样你可能就过得轻松自如,假如你一定想要把自己的文字得到别人的认同,估计苦恼就来了,因为在建树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的文字写得再好,也避免不了不喜欢你文字的人,人家就是不跟你一条路子,喜好又不一样,非让他们认同你的文字,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还有那么多不愿意阅读的人,你写得再好,他们都不会感兴趣,不如打牌、喝酒、睡大觉好,我认识一个社会朋友说得更直接:“你们这些写字的人都脑子有病。”

 

这些年自己贴在博客上的文字,就是自己一时的想到,或者是那一时间段的心情,把堆积的内心里的这些感觉,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或发泄出来,使自己的负压过重的精神压力得到缓解,给人感觉是“强迫”,其实是一种自我治疗有效方法之一,当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即使你这样的发泄了,也未必能够让你没有别的痛苦和郁闷的想法,人就是这样在不同的环境中,感觉随着变化而变化,会萌生出不同以往的感受,这些感受有让你兴奋的,也有让你感到痛苦和郁闷的。

 

就我而言,这种书写,或者称之为心里释放,与我们生理的排泄一样,你你脑子里灌输了多少,自然也要排泄出一多部分,这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关系,都知道没有人会像貔貅那样,刚进不出,排泄就是遗忘,学会遗忘的人是幸福的人,遗忘就像是内心的自动减压阀,把不高兴的那些事情遗排泄掉,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装在心里,迟早就有崩溃的那一天,相信上苍赋予每一个人心里调整平衡的功能,只是释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写作就是释放的方式之一。

 

知道了自己这些文字的最终意义,你也就不再会为这些文字遭到别人的非议感到气愤,你知道这些文字是写给你自己的,不过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展示了一下,这种展示并不是想告诉谁你有多厉害,而是让喜欢你的朋友知道你还这样健康的活着,还有自己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还没有变成“横路敬二”,还可以跟周围老朋友坐在一起天南海北,胡侃乱说。

 

前些日子参加一个文化人的聚会,每一个人的水平和能力,可以说大家都知道,但是,在酒精的作用下,会须让自己的感觉有些膨胀,为了一些写作技术的事情争吵起来,自己在那里看热闹,争执双方谁也不服谁,谁都感觉不错,其实,每个人都偏离了客观,在这种情况下争出一个孰对孰错毫无意义,但是,这些文化人就这样的叫枝,似乎每个人都是正确的化身,更有人觉得自己才是高水平的代表,用他们的话说,让文字和作品的最终刊载来认定,无非说了一个影响力的问题,朋友之间这样的态度,就呈现出一种功利的意味了,谁敢说刊载在杂志上的都是好文字和好作品。

 

看看坐在那里的文人,只有一两个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剩下的绝大多数都已经退休闲赋在家和准备告老还乡的人,这种争执也显得挺无聊,对于所有写作的人,写作不在是你谋生的唯一途径,而是你众多喜好的兴趣之一,它不是你生命中的全部。更何况像有人说的那样,到了这把年纪,感觉写的越来越吃力了,或许再有几年就真的写不动了,更多是看别人的东西多,自己写的越来越少,成为了坐在家里面欣赏别人的作品的作家。

 

自己走进文学圈将近四十年,这样的争吵就没有间断过,好像这就是文化人的一种习性一样,有些人但凡有什么事情感觉就是真理的化身,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实际上感觉最正确往往偏离的更远,因为他们没有客观的去观察他们争执这些问题的缘由和出处,想当然的把自己的理解,当成了唯一正确的事实,就像我一上来说的那样,每一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文化水平不一样,理解问题的层次也就不一样,这样的差别一定是有的。都知道瞎子摸象这一寓言故事,你摸得位置不同,就把摸到的位置认为就是大象的本质,我认为这就是这些叫枝文化人犯的错误。

 

三十多年前,我参加的那个文化圈子,也经常吵得面红耳赤,为作家在作品的主人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或者是为那一位诗人的诗作的意象产生分歧,他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但都很难让对方服气,不仅如此,这些问题并不是在当天就会得到解决,换了另一个话题,将这个不同看法的问题放置在一边,他们会离开后,各自回去翻书寻找驳回对方的证据,第二天或第三天,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回到这里舌战群雄,依然是各持主见,分不出一个你我。

 

但毕竟是谈对作品的理解,而不是标榜自己的写作能力,对作家的分析是你对作品阅读的一种直接的表现,倒是很佩服他们的博闻强记,引用了大段的作家的段落,而且找了那么多的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在谈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话题时,几个人都用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话题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持续了两天两夜,我不过是一个忠实的听众。

 

到现在这些争吵的文化人,似乎还感觉自己是引领当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其实,我们早就被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事物淘汰,你的作品在这个区域内依然感觉良好,要知道多少年轻的作家应运而生,我们只要耐心的去看一下那些所谓的大型有影响的刊物,你就会发现当下的作家,有实力的作家太多了,而小城我们的圈子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到了这把年纪还想造出一个轰动效应,让更多的人知道,我觉得那才是不理智的一种表现,把文学当成一种放不下的兴趣,把发表作品当成一种无心插柳的做法,发表更好,发不了又怎样,那同样是你自己的精神财富的积累,退稿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来说那不是家常便饭。

 

更何况一个伟大的作家,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精品,他们的代表作无非就是那么一两本,其他的作品不过是跟他的代表作沾了光,作家的创作像一个人一样,有着他的黄金期,也多半在他们的年富力强的岁月,到了晚年很多的作家也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包括我们最崇拜的著名作家之一,更多人认为马尔克斯晚年的作品超不过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

 

近来在家里面翻阅《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本书,同样看到了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坛里面文化人的这种争吵,看到了忍无可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离开那个小文化圈子,那个以别林斯基和屠格涅夫为代表的文化人的聚集地,要知道曾经的别林斯基是那么高调的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而后来则成为嘲弄和批判,这种巨大的反差,让陀思妥耶夫斯基无法得忍受,最后只有远离那里。看到这里便想到了在我们小城里的文化圈、艺术圈不同样在上演着如此相像的一幕一幕。

 

很多人忘了,阅读也好,写作也好,那绝对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思想,也不过是你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至于是不是让更多的人有同感,这就需要读者去说话了,当然也不否认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知道你的作品,当然需要有一些帮助“鼓掌”的人,要知道帮助鼓掌是支持或助一臂之力,并非是心悦诚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