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西北行(之十四)
(2016-04-18 06:37: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山玩水 |
第一个参观的景点是玉门关,接下来就是参观雅丹地貌,据说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 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湿地等15个类型。评选出的中国三大雅丹地貌,第三是三垄沙雅丹群,位于玉门关以西的戈壁荒漠中,由于地处三垄沙雅丹边缘,因此被称为三垄沙雅丹。
三垄沙是一条横亘于罗布迫东部地区的流动沙丘带,至今仍受东北风的影响,随时游动。这条沙漠带长约百公里,宽约数公里,在汉代土梁道的沙带最窄,约200米。遇到起风,沙如游蛇,在风口中行走,细沙会沿足盘旋到膝盖处。民间有谚语道:急走流沙慢走水。三垄沙雅丹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土台高达15—20米,大多土台可长达200米。
所有的土台都呈长条状东西排列,犹如茫茫沙海中的一群巨鲸,或联合舰队的一列列战舰在游弋,气势磅礴。其成因有不同的说法,但大多数人认为属洪水冲蚀为主,在加上风的作用形成。土台的结构多已沉积层黄土形成,有不同的颜色,在早午晚太阳的光线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色彩世界,奇幻无群。这里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在这里捡到文物;但这里也被称为魔鬼出没的地方,因土台形状近似,走进之后容易迷路,若碰上沙暴,风声如同鬼哭,令人心惊胆战。
在计划之中在在玉门关第一个是参观汉长城(如今的汉长城以是断臂残猿,但当年狼烟四起、金戈铁马,令人砰然心动,如临其境。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绝句是最真实的写照);第二是参观雅丹地貌(俗称魔鬼城,由于风雨剥蚀,裸露的土石被狂风雕琢得奇形怪状,孔雀迎宾、狮子拜寿、舰队出海、古堡群楼、宛如古代城市。每当大风到来,黄沙遮天,大风在风城里激荡回旋凄厉呼啸,如同鬼哭狼嚎),这里的风砾石经过大自然的雕琢是难得的天然工艺品。
让艺术家参观团想象不到的是,这不是一个旅游季节,气温也比西安和兰州低了很多,在西安白天的温度已经是十五度以上,在这里只有零下七八度,艺术家们把所有可以穿的衣服都套上了,用刘团长的话说,依然有一种彻骨的寒冷感觉,而且,游人几乎是没有,两个景点看下来,就他们这几个人,站在荒凉的沙漠中,感到了人类的渺小。
喜欢逗乐的雕塑家贾老师趁别人不注意,买了一块风砾石,悄悄地装在口袋里面,在车上等待期间,他从口袋里拿出来,给各位团员看,说,不要刚看景,更要注意脚底下的宝贝,感觉到处是宝贝,大家争相观看,问这是在那里捡到的,贾老师指一个方位,说就在那大石山后面,这群人中的某些人真的朝那个方向走去,找风砾石,贾老师露出了坏笑,他知道李大师正蹲在那后面上大号,荒郊野外没公厕,只好就近方便了,很快他们就会来了,李大师也其中,大家跟贾老师说,你就发坏吧,风砾石没见到,看到了李大师漂白的大屁股。
从早晨八点钟,走到中午快一点,大家已经感觉饥肠辘辘,但是,这里只有荒凉,没有任何商业网点,没办法大家想到了刘团长早晨打包的那些食物,刘团长拿出来很快就被吃光了,共同感谢刘团长的英明。导游跟大家说,再往回走的路上,只能在就近的地方简单的吃一点,顾及下午四点左右回到敦煌,正想导游说的那样在近邻敦煌不远处的一个饭店,每人吃了一碗兰州拉面。倒是江总在拉面馆发现了兰州啤酒,买了一瓶,尝了一下,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说不次于小城的啤酒口感。
在繁华城市住久的人,已经适应了繁华带给他们的一切,虽然有的人也会矫情的去找一些偏远的地方住几天,自誉为远离尘嚣,可是,这不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很快他们就知道了远离尘嚣的想法,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新尝试,就像吃腻了大米饭,想吃面头一样,但是习惯的饮食就是大米饭。
汽车开进了敦煌市区里面,看到了城市的喧哗,大家似乎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大家有说有笑,他们不知道这种高兴的状态是内心里对城市繁华的一种认定,我也是如此,嘴里说着找清静,其实内心里还是希望喧嚣,所谓的躲避喧嚣,不过是城里人的矫情。
这不是我说的,那年自己产生了强烈的想法,找一个偏远的地方呆一阵子,看点书,写点东西,自己找了朋友,朋友爽快地答应了自己的要求,跟着他去了为我选好的地方,真的去那里看到了偏远,没有通讯信号,每天都会断电,听到这里自己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环境。跟朋友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环境,朋友听了以后,笑着跟我说,你这是吃饱了撑的,心静如水,那还有远近一说,浮躁产生的错觉。到现在知道在家里呆着就是最好的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