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七百四十九)

(2016-09-20 08:28: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退下来以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屋,虽然隔自己的家距离有三站路远,可是,家门口的公交车有好几路途径那里,所以也感觉不出有多远,随时随地可以去那里挑书,当然也可以在那里查阅,不仅有网线,而且还装了陆游器,文友们到那里都可以享用免费上网的待遇,至于想在那里做学术研究,就更简单了,最初的两年夏天,都借住过文化人,用那个文化名人的话说,条件有些简陋,但是这里确实是一个学习创作的好地方。

 

不过我很少呆在那里长时间的阅读,我自己认为还是坐在自己家里面比较有感觉,更舒心一些,自己设这样一个书房的目的,一上来就确定不是自己创作的基地,就是一个图书的库房,发现在自己家里面更有创作的激情,这两年自己就成为了“搬运工”,把自己想到的图书从那里搬过来,再把一时看不到的图书搬过去,让自己的空间不至于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在创立这个属于自己的书屋的时候,想得很好,退下来以后专心致志的在那里看点书,可是,你真的到了那一天,你发现这些想法根本不是我自己内心里的真实想法,倒是把这些搬不进自己家里面的书籍存放在这里是一件挺好的事情,虽然每个月要从自己口里省出租金,但是,这也是一个“别有洞天”,时不时地坐在那里也有一个小的激动,特别是上网网线装好以后,与外界的交流不成问题,感觉功能多了很多。

 

最初自己把这个书屋的一面墙留了出来,安装了一块大的白板,试图留下一个可以讲课的地方,例如请一些小城有名的作家在这里讲一下自己的创作经验,分析一下作家看作品的体会,可以把他们的想法写在白板上,让学友们直观的看到,也便于记录下来。


后来发现读书和创作是一个挺私密的事情,更多的作家不愿意谈及一些自己创作的想法,这块白板就一直空在那里,到后来发现这个书屋并不属于其他人的,真正意义上是属于自己,两年多时间总共接待不到三十个人,而且大家对这里狭小的空间觉得有点压抑,所以直奔主题,挑完自己喜爱的图书就嚷嚷着要走。

 

白晃晃的白板显得有点扎眼,不得不做出决定,把这个地方也利用起来,又做了一个整面墙的书架,把最初放两排的那些图书解放出来,便于查找,一目了然,那块花费了不少钱的白板就这样的打入冷宫,也是一个实在没办法的事情,还好经过重新的布局,书屋的整体效果有了,下一步就是分门别类的整理图书了,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到现在还没有列入自己的工作计划之中,因为手头上有太多的书等待着你去阅读,而且其他分心的事情也不允许你这样的去消磨时间。

 

自己知道像现在自己这样一块骨头,一块骨头的去啃着阅读,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自己已经发现自己的精力已经远远不如从前,特别是晚上的阅读,超过两个小时以后,眼睛就有了特别的难受的感觉,知道那就是眼神经疲劳的症状,一本书从最初的三两天可以草草看完,到现在要将近一周左右,假如没有别的外来因素的打扰,才可以完成,这样的阅读速度,面对如此之多的那些未阅读书籍来说,心里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自己学着随意的去翻阅读书,把自己的兴趣点放在自己感兴趣的段落上,不是从头看到尾,而是随意的翻到某一本书中的某一页,从这一页开始阅读,看能否引起你的兴趣,假如有兴趣的话,就这样一直看下去,假如兴味索然,那么就放下,去翻阅另一本书,感觉像是在参加某一个朋友的宴请一样,选自己想去品尝的饭菜一样,这种精挑细选,会有一种不一样的全新的感觉,因为一本引不起你兴趣的图书,你非要硬着头皮去看,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不会有好的结果,倒是这种随性的翻阅,觉得有点意思,会被作家的某一个情节,某一个睿智的论点所吸引,就这样的跟着作家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寻找相互碰撞的那种效果。

 

三十多年前我曾经去拜访过一个读书的人,那时候自己刚刚开始患上“文学病”,八十年代初的年轻人,把自己的阅读放在嘴边上,为的是让别人知道这是一个文学青年,实际上是虚荣心作怪,那是个文化刚刚开始解冻的时候,谁能聊几句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那就是有知识的表现,对那些家里面存有书籍的文学青年表示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羡慕,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位朋友带我去见一个小城藏书不少的人家里面拜访。

 

去拜访的那个人,见到我们这些毛头小青年很是不屑一顾,到是在他们家里面看到了四壁图书的壮观景象,那时候自己就在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他这样拥有这样多的图书给多好,那时候自己有一个错误的判断,知识与拥有图书的数量是密不可分的,书多的人知识的拥有量就多,就一定比其他的人略胜一筹,到现在自己明白了,拥有图书只不过是你的占有量比别人多而已,仅代表这一点,你不看那些书,就是摆设,即便你去阅读了,你读不懂,或者偏离了作家的意图,那才是误入歧途,与其那样还不如不去看。

 

自己曾问过那个拥有许多图书的人,你这些书都看了吗?那个人见我问这样的问题就笑了,曾经以为这是在取笑我,现在知道这种笑里面包含着很多东西,第一个是笑我们这些没有书籍人的那种想法,拥有图书的数量,不代表你阅读的数量,他很认真的告诉我们,更多的书还没有看到,现在我的精力不可能每天都沉浸在阅读中,有些书我是细看,有些书我是粗看,或许只看他的某一个章节。

 

当时自己根本无法理解这种说法,自认为这是对自己不读书的一种开脱,记得从那个人家里面出来,我们几个文学青年一路上把这个人好一个数落,觉得他拥有这些书籍实在可惜,自认为拥有数的目的一定是要去阅读,到了多少年的以后,自己拥有了远超过那个人的图书,我才知道去拜访的那个人并不是在应付和取笑我们,而是讲了一个实话,现在那个拜访的人,我们见面还会很客气的打招呼,大家都不会在谈及曾经拜访时的那些事情,他也知道我补他的后尘,在买书问题上病的不轻,拥有了数不清的图书,也有了他多年前的那种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