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七百二十)

(2016-12-13 07:35:27)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生活

晚上从博客上下来,看一下表时间还不到睡觉时间,跑到凤凰网去找自己喜欢的节目,我正好找到一部国产纪实片获奖影片,名字记不住了,演的是大学生毕业前找工作的经历,说实话不到一个小时的节目给我的触动不小,让我想起来去年获奖的纪实片《父亲》,一个从农村到城市里打工,供养上大学的儿子的故事,演的让人心里面有一种五味杂权的感觉。

 

每年那么多中国普通家庭,面对刚刚考入大学的这些试图改变命运孩子们,他们的家庭不得不面对那让他们感觉难以承受的学费,而那些已经快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又跃跃欲试的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无情的现实社会不得不让他们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后的感受就是花了那么多的钱,确得不到理想中的人生的改变。

 

想起了那部片子的最后,那个不服输的大学生,不得不去了偏远的甘肃的一个小城市,在那里艰苦的生活工作着,同他理想的未来相距甚远,当然更伤心的还是他的家人,含辛茹苦供养了四年大学,原本想毕业以后改变命运,让老两口跟着到城里享福,却没想到毕业以后,别说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连篇远的地方也同样是这样,导演想告诉观众的远不止这些,这是产业化教育化必然要面对的残酷,让我们反思这种教育制度的问题所在。

 

而这部影片主要是描写了在象牙塔里面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自我感觉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极端良好,他们在参加企业招聘会上,介绍自己的时候,面对厂家提出的各种问题,都会用自己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说事,把自己感觉中的能力无限放大,跟那些招聘的工作人员讲述自己的“无所不能”,一句话,有能力胜任招聘企业所要求的各种要求,把自己感觉到的优点滔滔不绝说给招聘方,很明显这是他们急需要这样一份工作。

 

这些大学生毫无疑问是中国千千万万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深知家里面为了圆他的大学梦,不惜一切的为他们营造他们完成学业的可能性,上大学带给这些家庭的精力压力是相同的,而这些莘莘学子也知道毕业以后要尽快的找到工作,减轻家里面的巨大的经济压力,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但是他们想不到的是现实社会中最需要的是是什么样的人才,以及现实社会激烈的竞争残酷。

 

他们在招聘现场的跃跃欲试,我们是能过理解的,但是,这些从象牙塔里面走出来的年轻人真的会像他们承诺的那样去工作吗,片子演了一个在学校里应该是比较优秀的学生,自然也是家庭经济压力比较大的,为了尽快的减轻家里面的经济压力,大四的时候就开始了寻找自己理想工作的路,在招聘会的现场,他寻找自己希望能取得大企业,还真的看好了一个相当规模的企业。

 

那个企业招聘的位置是清算员,还不知清算员工作是什么具体内容的他,勇敢的报了这样的岗位,像是介绍了自己在学校里的表现,包括见习期间自己在企业里的表现,例如不怕吃苦,勇于奉献,加班加点自己从来不觉得是一回事情,试图让招聘的人相信她的这种劳动态度和自己应有的能力。

 

企业还真得考虑了他,让他先去试用一周,这一周没有报酬,试用期过后,是见习期,每月一千五百元的工资,这也让这位大学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大企业里面工作锻炼人,也是他的梦想。最初他的感觉良好,虽然自己已经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但是想到假如在这里能够带著,这些暂时的困难都能够克服,就这样坚持着。

 

但是,接下来他们进入企业后的种种不适应,现实与他们想象中的那些能力完全不是那一回事情,这些心比天高的大学生,在社会现实面前暴露出他们的能力与现实的差距,而企业是不可能给你一个逐渐适应的机会,就这样没有迎来实习期的圆满结束,便失去了最初的工作,辞退他的理由很简单,在一般的清算员那里,分配他的这些工作最多是一天就可以完成,而这位新来的大学生几天都完成不了,企业不是他们的练习场,他们需要的是有经验,有能力的熟练工。

 

这些胸怀大志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不得不在企业边上租房,原本就不富裕的经济状况,在最初工作的时候就变得更加的窘迫,不得不厚着脸皮向家里面索要,试用期的那点微薄工资让他们感到了空前的压力,甚至连吃饱饭的可能性都没有,而最终的现实他还是被解雇了,不得不在去找另一个企业,再去寻找机会。

 

片子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当下的中国教育产业化呈现出来的弊端,就在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实情况下显现出来,导演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片子,来表现产业化的教育,让大批的莘莘学子应运而生,而这些大学生面对的是就业难的一个不争的现实,原本在大学生的心里面,乃至在他们的父母的心中,都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人生,却发现事与愿违,每年数百万的大学生毕业,而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却无法接纳这么多的该学历的新知识分子,现实又不得不让这些心比天高的莘莘学子低下高贵的头,面对所学非所用的无奈的现实,后来发现产业化教育真正得到实惠的不是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而是高校和国家税收,产业化教育成为了百姓家庭的痛。

 

假如纪实片《父亲》是演了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每一个家庭经济所要承担的压力,和艰难度过的现实情况,而这部片子就是表现了这些大学生对未来梦想的破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