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六百二十三)
(2015-10-27 07:06:47)
标签:
情感 |
分类: 感悟生活 |
这个同学高中毕业之后就没见过,但写她的文字不少,大多都是听高中男同学聚会时的道听途说,为什么敢写,男同学讲的绘声绘色,发现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自然不能放弃这样博同学一乐的题材,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写了不少,更多的同学当成了真事,只有我知道这里面的添油加醋的成分,虚构作为一个玩文字的人这是基本的要领,不仅如此,还要让读者相信这些虚构,不偏离生活的本身。
而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人则是高中期间一度走得很近的“艺术家”,当初,像我这样一点兴趣爱好没有的同学很多,而他则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运动员的特性,他的中长跑在学校里还算做是可以,又有艺术细胞,他的绘画让他在学校期间赚足了人气,不仅仅是自己班里面的黑板报,以至于到后来办到了学校,成为了学校里面为数不多的几个宣传组成员,大家看到他用粉笔在黑板报上绘出那些活龙活现的图画,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学生,正像老师说的那样,绘画需要天分,而这种天分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为何不落在我的身上?后来知道所谓的天分并不构成一个人成为艺术家,而后天的不懈努力是达成艺术家的必由之路,我们只看到了同学的成就,忘记了他为之付出的那些辛苦。
高中的两年感觉过的很快,四十年前的高中生活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一种学习的空前压力,更多的是在学工、学农、学军的“欢愉的劳动”中度过,真正意义上把每一个同学锻炼成为一个当今社会全方位适应社会的“人才”,在高中期间种过水稻,收过小麦、地瓜、芋头、红麻,在工厂里干过挡车工,跟着三班体验过国棉工人的艰辛,两年多一点的高中时期,让这些实践活动占去了一大半时间,所以没感觉高中期间就过去了,自然荒废的就是自己的学业,虽然每次考试自己都可以顺利通过,知道这是自己遇到了恩人,那就是“同桌的你”,他让我高高兴兴的玩过了高中期间。
高中班里面的这位“艺术家”有这样多的特点,自然也就有了追随者,仰慕者,当然他也处于青春韶华的懵懂情感初始阶段,自然也有让他怦然心动的女同学,虽然是单相思,这些事情自己已经数次的用文字写过这些,而这位毕业以后就在未见面的女同学,就是他的仰慕者,现在知道大家都到了青春勃发的年龄,都有了对情感的懵懂的渴求,只不过不象现在这样直白的表达而已,而是用每一个人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种表达自己当初并不知道他们是有着共同点,不过是自己认为的某一种计谋而已,在情感问题上对于走过来的人来说,他们一看就知道他们内心里想的是什么,而那时候我还不具备这样的经验感受,作为一个看热闹的傍观者跟着同学瞎起哄而已。
这位当初看来是一个很纯朴的追随者也好,仰慕者也好,对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有了她自己的想法,用她自认为最体面的方式,开始向她发起进攻,但是,让她想象不到的是这个已经被大家认定为“艺术家”的人,不仅仅是她一个人对他有意思,而是周围有那么几个人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女同学,而这位艺术青年则开始了他自己的选择之路,在那个时期这位女同学已经暂时入不了他法眼,因为有更让他动心的女同学,虽然这种追逐已经接近毕业前的时候,但最终还是没有达到这位娇小女同学最终的想法,用“艺术家”的口吻说失之交臂,我知道并非这样,而是在对比中她不是最优秀的。
现在知道青春懵懂时期的那种情感同样是炙热和激烈,只是我们不在其中而已,到现在依然还记得最后全班的晚会,这个女同学用她毫无顾忌的方式,像她认为可以表达的人发出了最强烈的信号,只不过是自己不知道这个信号意味着什么,觉得这个平时那么沉静的女同学,突然间就换了另一个人,在那里大声的笑,大声的呼喊,以至于用手里的物品抛向那些她自认为可以交往的男同学身上,现在知道那是一种“安全”的情感释放,把压抑在内心许久的这种情感用这样一种方式倾卸出来。
“艺术家”同学在随后的三十多年以后的聚会上,深情的讲述了他们之间发生的那些事情,觉得那时候所有发生的类似这样的情感故事都那么的纯情和感人,即便大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经历过那种刻骨铭心的恋爱过程,但是,那种表达的方式,现在来看真的是那样的纯和真,知道那时候大家都处在最纯情的岁月,以至于后来班里面发生的那几件“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现在想想无非就是大家在一起时间长了,产生了懵懂的情感,用当初我们认为几乎是“疯狂举动”来表达,而这些表达到当下来看,简直提不到桌面上,现在的年轻人恋爱的观念早就没有了我们当初的那种羞涩与顾及,直奔主题已经成为了“快餐社会”的通病。
四十年后他应邀参加了我们的周末晨练活动,在那里见到了四十年未蒙面的这位同学,其实,从她的脸部特征来看,似乎依然还有一些印象,但是,岁月这把刀已经把我们砍的面目全非了,即便她圆嘟嘟的脸庞,没有什么褶皱,但是,她的目光告诉你,她已经没有了曾经迸发出来的活力,我真的想象不出来,“艺术家”真的见到这个人还会像曾经大家聚在一起时那样深情的讲述。我真的很难想象出她的脸通红通红看着“艺术家”,眼睛里溢满失望的泪水,扭头离开了他的家,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她,那个神情,那双委屈的眼睛始终留在了“艺术家”的心中,我多么的希望把这种最美好的感觉保持在心里面,不要去见这位曾经带给他如此之美好印象的同学。
记得有一个日本著名作家,他著有一篇非常有名的短篇小说,题目已经忘记了,作品写的是一个深爱她的男人,得知了她最心爱的人被毁了容,这个男人索性将自己的双眼给刺瞎了,为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把她最爱的那个女人的最美好的印象永远留在心里,这种凄厉的美显得有点极端,但是同样可以让读者动容。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的犯这样的错误,把曾经最美好的那种感觉,多少年之后,无法忘怀,一定要去追寻,但是,我们忘记了任何事物都是在发生变化,包括曾经的拥有过的那些最让人无法忘怀的情感,其实已经在你的生活中逐渐的发生变化,你追寻得是曾经的刻骨铭心的感觉,而不是让你刻骨铭心的那个人,每个人都在上苍的旨意下按照各自的生活方式存在着,这种方式既不是你想要的方式,也不是你排斥的方式,使你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方式,大家都在这其中发生着变化,以至于这种变化让曾经的那种感觉产生一种荒谬。
年轻时候的那种超级幻想,可能影响了我们一生,解决这个偏执的方法很简单,让他去跟无法忘怀的那个人交谈,你便会发现幻觉永远是我们主观编织的美丽图画,这样的图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在伟大的爱情最终还要落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上,维系爱情的除去爱、感情,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与构想的浪漫完全不是一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