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淘金者的无奈

(2016-09-17 06:23:37)
标签:

情感

分类: 读书随感

淘金者的无奈

——读作家韩松礼创作短篇小说《朗姆酒》有感

 

《朗姆酒》是作家韩松礼今年年初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完成以后,他发到我的邮箱,我粗略的看了一遍,还未细致考虑作品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又收到他发来的信息,“修改稿已发你邮箱,请批评指正”,作家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敬佩和感动。在我的感觉里,就作家而言,他们如同“雕塑家”,素材就是他们雕刻的材料,对自己手里的这些材料,通过巧妙构思,通盘布局,对众多人物精准的把握,要在不断修改中完善,使其做到最大的尽善尽美,创作出一个人物鲜活,栩栩如生,成为撼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作家韩松礼的这篇作品,通过他不断地修改,呈现出了这样完美。

 

看完作家韩松礼修改的这部作品,让我想起来国际著名表演艺术家卓别林曾经演过的那部喜剧片《淘金者》,为了实现发财致富的美梦,跟着众多的淘金者来到了美国西部荒芜的矿山淘金,到这里之后才知道自己做的那些一夜暴富的美梦是那样的不现实,正值严冬季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在饥饿难耐的时刻,人吃人的事件不断的发生,主人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吃了那么多苦,差一点被一起居住淘金者当成“公鸡”吃掉,虽然片子最后给了观众一种安慰,终于找到金矿,这些淘金者终于梦想成真发了财,对所有曾经吃过苦的淘金者给予了完美的结局。

 

作家韩松礼的这篇小说,没有影片《淘金者》结尾处的那种完美结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资源的配置早已已经完成,无论是国家掌控,还是私营企业掌控,而十九世纪的资源掠夺和瓜分时期的景象不复存,通过资源配置一夜暴富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可能,人们梦想发财的渠道似乎越来越少,特别是我们国人,更多的怀揣发财致富梦的人们,不得不现实的看到到,只能靠自己的尚存的精力,飘洋过海,去异地他乡的拼搏的现实,作家呈现给我们读者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下岗失业的马俊,失业以后,为了让老婆能够过上幸福生活,为了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为了还上刚刚买房的贷款,为了摆脱自己下岗失业的窘境,不得不选择国内人共同感觉挣钱“容易”的选择,飘洋过海,到大洋彼岸打工,而这样一条“致富路”从上个世纪初到计划经济年代的今天一直沿用,这些淘金者利用各种办法去了国外,更有甚者利用旅游的方法,黑在那里,在那里打黑工,等待着那个国家“大赦”的到来,获得身份之后,在回国探亲,作品中的马俊和素芳,就是那个年代出国打工挣钱的代表性人物。

 

马俊肩负着家庭幸福的重任,怀揣致富梦想,只身前往了大洋彼岸,去后的不久遇到了同样在那里打工的素芳,同是天涯沦落人,在一次巧遇中两个人结识了,并住在了一起,各挣个的钱,把挣来的辛苦钱各自汇到自己的家里面,两个人按事先规章好的“协议”,互不干涉内政,就这样在那里合居了十多年,马俊孩子结婚不得不先回国,作家把马俊临行前的这一夜,用足够的文字来表达,用意识流的手法将马俊来到大洋彼岸,从找工作开始,到结识素芳,一直到临行前的那些场景做了交代。

 

整个作品看下来,从人物命运来说,我并没有感到新奇,作为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来说,这就是我们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像马俊和素芳这样无奈选择出国的人看得太多了,身边这种事例数不胜数,看着他们毅然决然走出国门,去闯天下,之后若干年的沉寂,当我们再度听到她的名字,见到这些人的时候,你发现这些人当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更有继续坚守的那些人,唯独我们不知道这些人在那里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他们多年的艰苦付出的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作家韩松礼在这篇作品里面通过马俊所经历的那一切,给我们做了简要的讲述,我相信马俊的经历是众多淘金者的缩影。

 

看完这篇作品的读者会问,作家把马俊和素芳合居在一起的事情写得如此轻描淡写,符合那些淘金者的实际吗?我知道在这一提问的后面想要表达的东西,就是这种合居,符合中国人固守的伦理道德吗?我不知道别人会怎样的去想,就我知道的自己身边的熟人,以及他们同样外出打拼的亲友,包括留学生,这种合居的事情司空见惯,在特定的时期我们无法用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评判,这是一个最无奈的选择。

 

在大洋彼岸,淘金者并没有像他们回来时讲述给我们的那样风光,异国的风土人情,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好兄弟明算账是一种司空见惯的通常做法,为了节省开支,合居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也正是这样合居,使这篇作品有了它的现实意义,这不是作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至于从我们的道德方面去看,似乎显得有些背离传统的爱情的忠贞不渝,但是,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一个人的生活会是怎样,这种选择是百般无奈下的最佳选择,这种相互的“利用”也是体现出淘金者的悲哀和无奈。

 

马俊和素芳合居在一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补,作者通过意识流的手法将马俊和素芳相互之间的结识,以及在大洋彼岸的这些年中相互之间的事情做了交代,最关键的问题是作家把握住了人性中的一点,就是日久生情,作家用马俊心里面想的那样做了描述:“这个女人为了儿子、为了家庭,失去了很多很多。只是不知道她的亲人会不会理解、懂得。眼见得就要分别了,马俊更觉得离不开素芳了。这些年,自从与素芳相好,他心里觉得踏实。素芳长相不漂亮,心地却善良。有了难处,他愿意请她帮忙,比如有时候老婆艳华催钱催得紧,他就向素芳借。心里有郁闷,也愿意向她倾诉。所以这些年,素芳换一家主人,他就会跟随着。主人家就会知道两人是男女朋友关系。”

 

可想而知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已经超过了自己的爱人,在临别前一夜的时间段里面,两个人想什么,又怎样的感受,作者用他犀利的目光为我们展示了这些场景,展示了一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离别的场景,这种离别是那样的无奈,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又以夫妻相处的方式度过了这些年,离别就在当下,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恋恋不舍和悲苦。

 

作家把这个作品起名为《朗姆酒》,是因为朗姆酒是一个象征物,它贯穿于故事的开始与结尾,初到大洋彼岸的马俊人地两生,加上不懂外语,找不到工作眼看借来的盘缠花的差不多了,急于挣钱的他找到了一个餐馆的工作,为了赢得这项工作,马俊加倍的努力,即便他已经是中年人了,但是,想到家里面亲人的期盼,想到来之前借的这些钱,知道无论如何也要咬住牙坚持住,在这个餐馆里面他不小心撞了头,晕了过去,苏醒后依然坚持着工作,让他没想到的是老板并没有为此同情他,害怕承担责任的老板将他开除了,试用期没有工钱,赶走他的时候,给了他一瓶朗姆酒,给了他一包炸鸡翅。

 

被赶出来的那天晚上,举目无亲,借酒消愁的马俊,被美国警察盯上了,由于他不懂外语,听不懂说什么,他的举动让警察觉得反常,正准备抓捕他的时候,就在不远处的素芳听出了这个同乡人的口音,素芳及时地出现了,把马俊搂进怀里,告诉警察这个男人是她的男朋友,这样躲过了一劫。他乡遇知己,可想而知他们相互间的吸引,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作家并没有详细的去描写马俊和素芳十几年详细的生活,把着眼点放到了临行前的这最后一晚上,落到了放在家里面的这瓶喝剩一半的朗姆酒上,朗姆酒是他们相识的开始,又是他们即将分别的最后,作家准确地把握了马俊与素芳本应该出现的情感的表达方式,伤离别这个人性中最显而易见的表达方式,作家通过他们之间的语言,行为,神态,把这种离别的前夜描述的细致感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马俊和素芳,为了共同的目的,在大洋彼岸打工挣钱,为了让国内的亲人生活的幸福,为了营造未来家庭的幸福,在大洋彼岸辛勤的劳作,他们十几年相互支撑,相互帮助建立起来的感情,不是夫妻胜似夫妻,即便这种“契约式的合聚”,以及不得不面临各有各家庭的现实,但是相互支撑的这十几年中,他们一起应该说是幸福和温馨的,他们的相互温存和支撑,让他们在异乡他国有了动力,有了血脉的关联。

 

作家知道作为成年人的马俊和素芳,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个是放弃国内的家庭,他们结合在一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都知道只身到了大洋彼岸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年内心的原动力又是什么,即便他们相互支持和相互温存,给他们缓解了思乡之苦,但是,最终的离开,无法回避,最终各自都要回到属于自己的国度,属于自己的家庭,作家很准确把握了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离别成为了无法回避的必然。

 

作家在描绘马俊和素芳即将离别的这一夜的时候,把成年人的那种内心想法,那种掩饰下的故作沉稳,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作家知道这是成年人正常状态下的表现,作家把他们内心面对离开的那种悲苦难舍的真实情感,同样看得清清楚楚,作家刻意借用了朗姆酒这样一个载体,俗谚说“酒后吐真言”,让酒后的他们释放内心里的真实情感,呈现个读者的那难舍难分,如同生死离别的场景,都成为了感动读者的必然。

 

生活就像朗姆酒一样,既有它的甘醇,也有它的浓烈,如果我们把甘醇视为甜蜜,那么浓烈就是悲苦,这样去看作家起这样一个名字就不难理解了,朗姆酒是幸福与痛苦的象征,这篇作品正是反映了淘金者的艰辛,而就淘金者而言他们的艰辛史是我们国人无法知晓的,他们回国后很少人谈及这些曾经经历过的艰辛与痛苦经历,展示给更多人的是一种发财的样子,但是,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会一点点的把自己奋斗史,讲给后人去听,让我们了解他们真实的淘金生活,例如,我们看到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就是很好的解读。至于这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马俊与素芳人性中的那种相互依靠,相互支撑的温暖需求,让读者多了一些同情和理解。

 

有人会问,作家写这样一个故事干什么,他想表达一个什么东西,其实,读者想问的,也正是作家想要告诉读者的事情,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经济发展到国富民强的程度,假如我们的社会保障让我们对未来衣食无忧,还有必要出去拼死拼活的去国外打工吗?很显然我们的经济实力还无法满足百姓的这些基本需要,国家管理者定位是发展中国家,百废俱兴,社会和经济虽然有着巨大和飞速的发展,但是,离我们理想的生活相差很远,改善我们的居住条件,依然困扰着千千万万的工薪阶层,获得良好的教育和让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住的起医院,都成为带给百姓压力最显著的地方,也正是这些不尽人意,才有了出国淘金的人潮,才有了千千万万个背井离乡的打工者,才有了这些令人心酸的故事。

 

生活就像喝朗姆酒一样,五味杂全,不同酒量和口味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由此,我们知道作家并非只是给我们讲述这样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些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就是这些下岗职工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他们背井离乡打工挣钱是不得已的事情。


自从国有企业改革以来,改革就与牺牲付出代价紧密联系在一起。职工下岗,当然也是舆论提倡的牺牲品之一,就是改革家的桂冠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美名。至于下岗失业、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大学、穷愁潦倒之类牺牲,都由那些被管理者所瞧不起的低素质的年龄偏大的职工们给包揽。


在这个社会保障不完善的大前提下,下岗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为了摆脱生活的窘境,是这些善良的下岗职工不得不选择的艰辛谋生之路,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在马俊和素芳身上的故事,就显得更加悲苦和感人,而绝不是有读者说的那样,这是一部抒情式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已经发表在2016年第八期《青岛文学》上,祝贺。)

 

 

高兵

2016917日上午修改于陋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