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一假期(之四)

(2015-05-05 00:00:19)
标签:

佛学

杂谈

分类: 节日遐思

外地朋友约我出去,告诉他,逢年过节还是在家里面最好,再好的景致也会让涌动的人潮破坏得毫无兴致,更何况但凡热闹的地方危险无处不在,这几年越来越感觉到呆在家里面最惬意,绝对不会去跟着凑热闹,加上五一节就三天假日,一晃就过去了,躲过人群之后再出去该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听一个朋友说,与妻子一起趁五一假期去上海看孩子,到了上海发现人山人海,晚上想去外滩转转,发现呈现了今年元旦发生踩踏事故时的人流,只好离开,发现那里并不是天堂,与儿子匆匆见面,第二天赶紧买机票回来。现在理解家里面的老人为何不愿意凑热闹,也反对孩子们去那些人多的地方,弄了半天是为了安全。

 

中国人喜欢扎堆,我想大概是人类是群居动物的原因,虽然人类进化的很快,但是喜欢热闹的遗传基因几千年没有变化,前两天小城某一个新建大型超市开业,请了国内一线的影星来帮助助阵,开业那天本应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没想到如潮的人群,让管理者感觉到如临大敌,大量增派警员,喜欢热闹的市民蜂拥而至,整个交通处于瘫痪之中,顶多可以容纳数千人的地方,一下子来了将近十万人,可想而知会成什么样,最后明星们的登场因为安全起见被迫取消,喜欢热闹的百姓不欢而散。避免了今年元旦发生在上海滩的踩踏悲剧,小城的管理者松了一口气。

 

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五一节游园会,与之非常的相像,都想赶过来凑热闹的市民,一早就赶往中山公园,就像我写过的那样,每年这一天总工会和园林局共同举办游园会,向全市发放免费参观卷一万张,每张票可以携全家三人,那时候的公园顶多也就可以承载一万人左右,加上没有免费参观票,自己花钱买票的市民,整个中山公园就像一个群众聚会会的会场,用我的话说,说是看樱花,参观的市民比樱花还多,不知道谁看谁,等到游园会结束,清理出来的各种垃圾以数十吨计算。

 

记得很清楚,当时的中山公园面积没有现在这样大,在其中不仅有果园和养殖基地,还有动物园,属于公共游览的地方并不大,所以每年的五一游园会,我当工作人员的时候,分配的工作就是疏导拥堵的参观者,让他们不要停下脚步,沿着线路直接的往前走,已经是人满为患的中山公园,很多市民被逼的没办法,从正门进来,什么没看到就从后门被挤出去,真的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并不是小城的百姓如此,中国百姓的这个特点表现得特别明显,前几年位于我们小城的西边的文化历史名城——潍坊,同样每年都举办一届风筝节,记得很清楚在那座城市也有一个与我们工作性质相同的办事处,那里的领导曾经是我们的老师,这些年我们交往不断,那些年那里的领导与京城的领导关系不错,但凡这样的“重大节日”都会真诚邀请京城的领导,终于有一年说动了京城的领导,我有幸的陪同京城领导去那里参加了一届风筝节。

 

京城领导到他那里可以坐火车,当初还没有高铁,经过他们那里的列车大多是半夜到,不太合适,那里又没有机场,所以每次去那里都需要坐飞机,落到小城机场,在赶往那里,自然在小城的地面上肯定有我来负责接待,之后陪同一起前往,记得很清楚那届风筝会,潍坊同仁和当地的领导非常之重视,由于自己天生不好热闹,风筝节开幕式那天我没有去,呆在宾馆里享受清静。

 

临近中午的时候接到了同仁的电话,说让我到楼下接一下领导,我急忙到宾馆大厅迎候,不多时我看到了参加完开幕式的这一帮人,你简直就不敢相信,这是三个小时之前出去的这些人,京城的大领导脸上和头上,包括他的笔挺的藏蓝西服上落满了尘土,藏蓝的西服已经变成土黄色,连眉毛都成为土黄色,大领导似乎知道了自己的狼狈样子一言不发,感觉是非常之不愉快,我陪他到了房间,他没有跟我说什么,自言自语道“这算什么玩意”。后来陪大领导一起来的随同告诉我,回来以后从脸上到头上洗下来的尘土不下二两,用了半块肥皂才算是洗干净了,好心好意的把领导请来,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你说这是何苦?经历了这一处处热闹之后,自己就更不喜欢这样的场合。

 

不要以为你呆在家里就没事了,今年五一劳动节假期接到了一张“红色罚款单”,是曾经认识的一个朋友发来的邀请,不仅邀请了我,还邀请了领导大哥,十年前我们曾经有过一段“甜蜜交往”时期,那时候她真的对我的工作尽心尽力,为了答谢这种支持,自己经常与他们在一起,后来他调了工作,离开了原来的那个单位,我们的接触也就随之逐渐中断了,接到她的电话,那边说的是那么的诚恳,自然没有推辞的理由,得知我的领导哥哥也是在邀请的名单之中。

 

不要以为现在婚宴被邀请是一件“不幸”,“八项规定”之后像他们这样的干部,儿女结婚的请客桌数被限定在二十桌之内,与之从前的近百桌相比的话,减少了大部分,除去两方家里面的亲戚,再就是儿子儿媳妇的同事和同学,剩下的来宾是经过再三思考而制定的,你被邀请证明你在他们的心中的位置,现在成为了一件很荣幸的事请。

 

这些年自己参加了太多的婚礼,给我最明显的感觉形式大于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的婚典形式,感觉就是应付差事,当然,做为家长而言,他们也不可能左右这些,流俗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新婚的年轻人就更没有这方面的见解,所以整个婚礼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很空洞,作为宾客知道到什么环节,离举杯同饮有多长时间,更知道婚宴上的那几大件上来之后,就可以立场退席了。

 

这些文字就是在现场等候婚宴的开始时想到的,婚礼也算作是一个节日,喜庆的日子当然可以视为节日,热闹的公共场合没有去凑热闹,用这样一种方式完成了凑热闹的目的,哎,人生在世那能不流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