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陋室随想(之一)

(2015-07-01 00:03:00)
标签:

佛学

杂谈

分类: 读书随感

过去看书一根筋,选中一本书就不再翻动其他的书籍,感觉好像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力求一气呵成,其实现在知道那是一种死读书的做法,这样的效果未必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有效。读书这件事情,跟我们日常生活一样,要丰富多彩,就拿吃饭的这件事情说去,不同的饭菜品种会调动你的食欲,看书也是如此,假如主食是大部头的书籍,那么那些短小精悍的小作品,就成为了小菜,同样下饭的多样选择之一。

 

知道了这个道理,看书依然有目的性,主食就是自己选定的书籍,在阅读它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一些诱人的“小菜”,那些随手可得的其它书籍,起到的作用只有自己知道,有的时候书看累了,坐在那里闭上眼睛,休息一下,或者站起来在屋里踱步,暂且把那本刚刚合上的书籍忘掉,顺手在拿一本其他的书籍,翻上几页,你会发现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自己总结为“别有洞天”。

 

到了这个年纪就不以数量为测定看书的效果,倒是觉得每一本书可以带给你无尽的遐想足以,一本书可以看很长的时间,并不是“细嚼慢咽”的原因,而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经常有其他的书籍“参与”进来,经常转换关注点,感觉这样的变幻有点意思,甚至有时候又触类旁通的感觉。

 

你比如我近来在看一位美国作家雷蒙德·穆迪写的一本书,名为《死后的世界生生不息》。内容简介是这样说的:“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

 

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本书一经推出,及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上千万册,实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会有人说,你好好一个人没事看这样的书干什么?其实,生与死的大命题无不时时困扰着我们,很多人处于怕死的心理想法,对死亡这件事情忌讳不谈,在我看这不过是掩耳盗铃,从我们下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构成了生命本身的倒计时开始,人生就是从起点回归到原点的过程,这就是人的一生的轨迹,生与死成为了自然界的一种在自然不过的规律,因为我们太热爱和眷恋生活,太留恋我们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所以更多的人都希望自己长命百岁,他们不知道这些长命百岁的想法,都是一种发自内心里最真实的自私,你自己想活那么长时间,你给不给别人或后人这种机会,想到了没有人只生不死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

 

其实这本书的作者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死亡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也是科学接最后未知的领域之一”,而这本书谈及的濒死体验不过是临床死亡后经急救而复活者,或生命在一瞬间遭受严重威胁但仍幸存者,他们所讲述的濒死体验有助于人类生命最后几分钟之真正了解。作者以150个案例为基础并实际访谈50人,由此定义出NDE15个共同元素:不可言状、听到有人宣告其死亡、平静的感觉、听到不寻常的杂音、看到黑暗隧道、有离体经验、与灵物相见、见到光亮、人的一生一闪而过、经验到所有知识存在的领域、经验到光之城市、经验到奇妙的灵、经验到超自然的救赎、感觉到边界或极限、重新回到自己的身体之内。

 

我们在作品中经常会看到灵与肉的分离,自己原以为这是作家的奇思妙想,岂不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记得多年以前,自己曾经在一位老师家里面,听到过他给我讲述现在知道叫做濒死体验感受,当时听完老师的讲述以后,自己根本就不相信他说的那些事情,自认为这是他自己的杜撰,毕竟他也是一个作家。

 

那时候知道他因为急性肝炎住院治疗,当时病情危急,他自己说在昏迷中,他看到了远处有一个隧道,隧道外面站着一个人,手拿着黄色的旗子,向他招手,感觉是让他从那里通过,他试图想看清楚这个挥舞黄旗的人到底是谁,但是,无论如何也看不清他的脸部,这让他感觉很害怕,他极力想离开那里,但是自己一步也迈不动。

 

当时,自己听完这个故事也没当回事请,认为这不过是老师拿这个故事来取悦我们这些学生,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了,到了今天自己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老师并不是在取悦我们,而是很认真的讲了他自己的濒死体验。就我而言到今天在看到这样的探讨,认为不过是我们了解人生又多了一个角度而已,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

 

作者在本书中写道:“生命的种种现象是随种种因缘而变动,就其本体的性质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相状,因此假名为性空。”看到这里感觉到了这种人是似乎进入佛学的境地,作者又说:“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熄灭,他借着足以改变生命的洞见,证实死亡是一个灵性充满活力的时刻。而这个洞见也改变了我们社会。”这个作家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更有趣的想象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