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五百四十八)
(2015-05-10 07:38:06)
标签:
佛学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退下来,可以说是得到彻底的解放,不再为自己越来越无法忍受的那些事情头痛不已,职场里面有清规戒律,即便你看得在准确,你也不能直白的去表达,因为这些事情不单纯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整个事情牵扯的面很广,例如你的上级领导,他认为提出的这些设想没问题,因为他站在自己的那个一呼百应位置上去考虑,作为具体干事情的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自然就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讲政治的今天,你必须把这种看法压在自己内心的深处,可想而知你的感觉会怎样。
当然,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你的看法并不能成为阻止必须你去做事情的必然,为难不过是你自己的感觉而已,有一些喜欢冒进的人,不,应该说是喜欢溜须拍马的人,把你的这种畏难情绪,看成是对领到的不恭,于是乎满山猴子数他腚红,就这样冒出尖来了,背地后里面跟领导下保证,觉得完成这些事情不在话下,领导喜欢迎难而上的人,自然就成为了他们“临危受命”的好机会,在我看这也算抓住机遇吧,当然也算作是成全了自己。
要知道现如今对事业负责,那是一个无穷尽的事情,因为事业的发展就像那句广告词写的那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任务和要求逐年的往上提升,他们也不管这种提升的可能性有多大,因为往上走是工作业绩显现的必然,而往下滑是他们不能接受的现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知道无论你在努力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的事情,至于是不是迁怒于人不得而知,反正一定会在某些地方让你们这些虽然尽力,却没达到预想效果的单位,感觉到疼痛。
最让人感觉不理解的是,最为危难之时,总会出现不怕死的人,他们认为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应该可以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却不知道他们想得太轻松了,他们不知道现实情况是怎样,一个人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出到十分力几乎都不可能,别说出十一分力了,或许这时候冒出来的真正成为了“英雄”。
现在想想这些人真的比咱聪明,临阵请缨,是一种勇气而不是智谋,战胜或战败,上级都不会怎样与他,战胜证明他的智谋双全,战败或许是初露茅庐经验不足造成,可以原谅,在他们的感觉里,总比那些临阵退逃的人要强,算下来自己就属于这种临阵退逃的人,我与他们想的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自己始终相信“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道理,更知道冲动是魔鬼的道理。
不管怎样,自己已经被恩准打道回府,单位上的事情让有能力人去干吧。回到家中自己领导自己,做属于自己的工作,不会再有这样的“外力干预”,更不会每天想着让自己头痛的事情,一天的工作根据自己的心情安排,没有了制度和流程的约束,感觉真的是一种符合自己心境的有节奏生活,过去是做给别人去看,现在是做给自己看,不需要业绩来证明自己,用掌柜的话说,最大的业绩就是愉快的活着,尽快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自己认为到目前为止自己依然执行“两点一线”的工作方略,让属于自己的这一天有事情可干,现在意义上的“两点”与工作期间的两点没有差别,从家里面到工作单位,不过是自己的工作单位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单位,是自己的租借的“书屋”,每天早晨忙完了自己的那些事情,便乘车去往书屋,那里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
阅读恐怕是消磨时间最快的事情,一本书假如真的抓住了你的眼球,一上午的感觉就是转瞬即逝,更何况现在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都跟不上从前,阅读的速度也逐渐的慢了下来,曾经可以夜以继日的阅读,现在不行了,需要留给自己休息的时间,你的眼睛会告诉你疲惫后的感觉,从前自己不相信这些,听老父亲告诉我,看上一段时间就流眼泪,自己还觉得有些夸张,到了自己有这种感受的时候,知道人的衰老从方方面面的去体现,例如,你的双腿,你的双眼,你的脊背等等。
记得有一位很有影响的文化人曾经建议我把自己写作的关注点,从写别人的那些事情,转到写自己心里面最熟悉的那些事情上去,例如,写你手头上的这些书籍,你就可以展开去写,每一本书的后面都会有一个故事,为什么买这本书,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买的,当时买的真实想法,后来在翻阅中产生不一样的想法等等,觉得这个建议确实有点意思。
其实,自己知道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别说是每本书去回忆性的挖掘,就是把自己每本书的分门别类的整理一遍,用检索形式来编撰,就是一个几乎一生中完成不了的工作,毕竟年龄越来越大,要干的事情也不就是这一件,会随着自己的心情和大环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生活的方式,一生中干完一件事情的可能性自己不敢打这样的保票,就像愚公移山那样,子子孙孙才可能完成。
到了这个年龄自己感觉首要的是学会脚踏实地的做事情,好高骛远的事情不属于我们考虑的范畴,根据身体情况,设定一个自己够得着的目标,例如读书学习,喝茶品茗,散步锻炼,做饭烧水,这些生活的细小环节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全部,就像别人说的那样“涓涓溪水汇成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