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五百四十五)
(2015-05-07 08:29:16)
标签:
佛学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岛城又开了一家大型图书书店——如是书店,开业那天小城的写书人、音乐人王音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可以去开幕式捧场,遗憾身体不适在医院里面打吊瓶,告诉他无法去凑热闹,但是,开业当天自己还是在微信里面看到了开业时隆重热烈的场面,作为我们这样一个自喻为文化城市,有这样一个“超大”的书店,觉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即便自己知道目前小城的实体书店都面临经营举步维艰的境况,一批对纸质书籍喜爱的人,投奔到电子书籍那边,还好,自己看到新开的如是书店,有他自己的经营理念,试图打造成学术交流、艺术欣赏、浏览购买、文化艺术演出,以及加入许多商业的内涵,探讨多种经营模式的道路。
开书店现在看是一件挺有风险的事情,在网络发达到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阅读书籍,看一下每天上下班的工薪族们的表现,就知道这是对纸质书行业的多么大的冲击,几乎无一例外的人手一个手机,低头观看手机网络上的消息,几乎没有了我们曾经看到过的举手阅读的情景,知道这种取代完全是网络造成的,这种不花钱的学习,成为了工薪层最受欢迎的事情。
过去没有网络,书籍称为了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假如那时候你知道你的领导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即便不是特别喜欢也无妨,你把新出的书籍送到他们家里面,他们一定会很感谢你的高雅的礼物,知道即便他不看,还可以给孩子们阅览,也算作是充一个门面。可是到了现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领导家里面决计不能再送你认为是精神食粮的书籍,书成为了输的代名词,过节送书,视同于骂人,让他新一年满盘皆输。
当然,这是当官的变态,对于更多的喜欢阅读的人来说,不会计较这些所谓的谐音,例如我就希望送书的人多多益善,但凡谁送我书,我都会满心欢喜,知道这不仅仅是送我精神食粮,同样也是帮我省钱,免得我再自掏腰包。即便自己知道这样也不合适,自己一贯倡导支持作家就去买他出的书,看他写的书。不过很遗憾这些年接受馈赠的书籍没多少,与自己的期望与喜好,差得有点远,只好自己在量体裁衣的前提下,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买回来。
新开的书店我说不上来是怎样,这些日子自己还真得转了几个书店,跟网上的朋友交流过,在小城南京路上的一个逐渐有名的书店,好像名为“不是书店”,经营的理念感觉与新开张的如是书店相近,既是一个书吧,又是一个书店,你可以在这里花钱品茗和阅读,也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买走,遗憾自己在那里转了一阵子,发现阅读的人几乎是没有,看书的人也少得可怜,真想象不到这样的经营会坚守多长时间,和老板不熟悉,希望他往“书吧餐厅”上发展,不是为了别的,聚聚人气。
在那里感觉书架上摆的书籍不少,细细察看很多旧书在里面,估计是经费的问题,新书进的不多,而且感觉不出来店主人对书的喜欢的侧重点,在那里我转了将近半个小时,虽然是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居然没找到可以打动我购买欲望的书籍,在一个我认为把书都包上外套,谢绝读者阅览,是一件挺让人心里不好受的事情,知道这是商家害怕读者弄脏了或“人为破坏”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是,我想最少拿出一本书给选择图书人浏览,简称“样书”。
现在自己感觉经济不再为一本书的价格而苦恼,喜欢的书籍自己一定会收入囊中,但是,一定要让我对这本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需要我通过翻阅来找到这种感觉,包裹住的书籍只能看他的封面和封底,无法了解作品大概的内容,假如你像百度那样有它的介绍和读者的评价也行,这些都没有,只允许你根据自己的感觉去买,说实话,自己很难理解这种做法,现在小城的绝大多数书店都是这样,用我自己的描述带避孕套的书籍,现在自己更多的是到网上去购买,可以在简介一栏中找到与你共鸣的文字,当然,网络上的价格也远低于这些实体书店。
自己是小城“学苑书店”的忠实读者,即便他的老板亚林不知道自己的情况,从学苑书店在高密路他们家开业的那个时候,自己就成为了常客,后来在燕儿岛路的店自己也是常客,同样见证了这个书店的发展历史,与“不是书店”相对好一点的是,他们的书籍有样书摆在那里,你可以细细的在那里阅读,找到你的“兴奋点”,就这样自己几乎每次去都不会空手而归,包括前两天去那里,阔绰扔下将近五张伟人头像,让那里的售货员“兴奋不已”,或许这是那一阵子唯一一个真金白银的购买者,绝不是那些喝着咖啡,开心说笑的“蹭书族”。
为什么要写这些文字,觉得现在我们小城有特色的书店太少,原因或许是各有各的说法,其实我觉得作为经营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读者能够进到书店,在这里感受到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文化氛围,之后就是如何推介书店里面的这些琳琅满目的书籍,就像是在做蛋糕一样,除去做的口味要好之外,更要去推介,重要的是让读者知道这些书籍的精华所在,诱引他们,吊足他们的胃口,让他们流连忘返,有了人气,就有了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