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四百八十三)
(2015-01-10 06:58:18)
标签:
育儿 |
分类: 感悟生活 |
放在自己桌子上的这块喜糖有一两个月了,是参加婚礼带回来的,记得那天拿回来,跟掌柜的说,这一盒喜糖,一共六块,算下来一块平均要一百多元,替我吃了吧,掌柜的看了一下没说话,自己放在客厅的茶几上,干自己的事情去了。
大概是自己的这句话刺激了她,她还真的尝了一块,另外,拿到我写字台前一块,说有福共享,千万别疼出心脏病出来,这块糖就这样的放在了自己的眼前,到了这把年纪,对糖果的兴趣几乎是没有了,加上自己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自己对甜的物品,就更不太敢动了,知道多吃几口甜的食物,花钱买降糖的药物,要比这些食物的价格贵很多,利弊关系摆在那里,只好把住口。
说实话,年轻时候对甜得食物,那才是一个偏爱,不过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年代,糖是计划供应物资,你根本不可能根据你的喜好去吃,自己记得很清楚,一年中很少几次可以得到稀饭放糖的最佳优惠待遇,现在最初始的记忆,大概就是三岁左右的朦胧记忆,家里面为了让我去幼儿园,软硬兼施,做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但是,自己还是不喜欢去。
家长为了诱惑我,告诉我,假如今天跟这哥哥去幼儿园,就在稀饭里给你放一勺糖,喝甜稀饭是一种很优厚的待遇,自己经不住甜稀饭的诱惑,点头同意了这个要求,家长在稀饭里放了糖,自己三口两口的喝完了,得寸进尺,又要了一碗,让再加上白糖,虽然家长的脸色已经感觉有点不好看了,但是,这是条件换来的,心里想一定要争取更多的幸福主张。
吃完饭以后,家长把我的衣服和裤子都换了,为了让我干干净净的出现在托儿所的老师面前,听父母说我,从小就不要好,整天是邋里邋遢,脏兮兮的,统统这大鼻子,不招人喜爱,哥哥的衣服好几天不换,都显得干干净净,而自己的衣服不出一天,几乎就没法看了,家里面的阿姨可没有这样的好心情,随时给你换洗衣服,更何况自己的衣服,也就是一两套,来不及换。到了周末,脏兮兮的自己又遭父母的嫌弃和拳脚相加的教育,为了躲避父母的嫌弃和受皮肉之苦,自己经常躲到旮旯角落里,可想而知,那些地方最脏,不想让衣服弄脏都难。
换完了衣服,擦洗了脸,母亲看了以后,觉得还算做一个让人感觉不错的小模样,让哥哥带着我走,自己心里面不情愿,喝完了糖稀饭,又后悔自己的承诺,就故意躲到他们看不见的地方,自己的这些小把戏,根本逃不出家长的眼光,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你揪了出来,交给了同样不情愿带我去幼儿园的哥哥,现在知道带着我去幼儿园,拖累了他跟小朋友们玩,另外,从自私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这个弟弟确实是一个多余。
记得很清楚,哥哥出家门口,离开母亲的视线以后,就放下了牵着我的手,让我跟着他后面走,自己跟他的距离越来越远,他的心情与我的心情绝对的不一样,我就不想去那里受约束,而他已经在幼儿园里面找到了与小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就这样从家里面到幼儿园的距离,不到一千米,看到哥哥进了幼儿园,自己撒腿就往回跑,但绝不会直径的跑回家里面,而是跑到了大院离家近的旮旯角落,估计哥哥看到往回跑的我,也没心思去追我,直接自己去上幼儿园了,我变成为了“成功脱逃者”。
真不知道,自己三岁的时候心眼就够使的,知道直接跑回家,母亲一定还没有上班,自己在四处游荡到有些饿了,再回到自己的家,保姆见到了脏兮兮的我,什么话不用说,就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估计原来想终于可以清闲一下,这个讨厌的小孩又出现在她的面前,意味着责任又义无反顾的落在了她的肩上。因为母亲上班后,一周内是不回来,而那时候父亲整天跟在大领导身后,几个月见不到他的踪影,不像现在可以打个电话告状,无奈之下,只有继续照顾的份了,记得很清楚,从小就被家里面的阿姨嫌弃,现在想想也有情可原,就像我们见到那些脏兮兮的孩子乞讨一样,你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儿时的那个时代,糖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具有无限的诱惑力,只有在“六一儿童节”和春节的时候,才有幸得可以分到几块糖果,剩下的糖果,虽然摆放在果盘里,但是,家长已经告诉孩子们,这些糖果与孩子们无关,是给来家里做客的大人准备的,也就是摆在那里看的物品,心里面觉得特不是一种滋味,当你真的看客人在包糖吃的时候,心里面那个恨,觉得这就是在跟我们抢东西吃一样,而自己分的那几块糖,别人不知道,自己绝对会在最短的时间里一口气吃完,让幸福的感觉汇成最强的那个瞬间,像燃放的烟花,光彩夺目,但瞬间消失,幸福的记忆是真真切切的。
哥哥和周围的那些同学,可不像我这样的奢侈,他们会有计划的分配自己品赏幸福的时间,让这些糖果释放的幸福感延续的更长时间,自己有时候发现他们的这些做法,觉得还是有作用,心想在遇到这些事情,自己一定会像他们一样慢慢的留着品尝,可是性格决定命运,真的到了自己又拥有糖果的时候。早就忘记了曾经想到过的那些事情,继续用最快的时间,品赏到最幸福的那个时刻的浓郁味道与幸福。即使随后见到他们悄悄地从自己糖果中咬掉一小块,品尝甜蜜。自己看了也眼馋。但是自己觉得这样没什么意思,不过瘾。这种要吃就吃过瘾的习惯,一直沿用了很长时间。
家长留给客人的糖果,自己知道一定是不会完全吃完的,家长一定会藏到他们认为孩子们找不到的地方,而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成为了孩子们掉动脑筋的时候,侦察家里面可以藏匿物品的地方,除去被锁上的橱子,你没办法,只要厨子有一天忘记了锁,也会让已经馋疯了的我,不顾一切的去寻找,经常会有意外惊喜,母亲曾经说过,这小子没把他的精力用在学习上,假如想找吃的那样细心的话,一定会是一个不错的好学生。
不瞒大家说,家里面的糖罐子,无论藏在哪里,包括家长进行了“伪装”。例如,故意放到碱面的瓦罐里面,自己也会发现这些“惊天的秘密”,家长知道糖的不断减少的原因在哪里,但是,他们几乎不太提及这些事情,因为自己还算自觉,实在靠不住了,挖上一小勺,夹到面头中间,解一下馋,总体上感觉不到减少的巨大差异。后来母亲点破了这层窗户纸,说,只要是孩子吃了,不管是偷偷的,还是公开的都无所谓。
到了现在自己已经成为“老人”了,那么多的吃糖的记忆,自己依然可以记住,但是,自己喜好吃糖的这种习惯已经没有了,身边总能见到各种各样的糖果,没有了兴致,也就没有了想法,包括单位里面优质服务项目中,在柜台上摆放着一些糖果,自己几乎不正眼看一下,或许这就是自己衰退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