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四百四十二)
(2014-10-29 03:58:16)
标签:
佛学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我这个人,用掌柜的话说,认死理。在那里感觉顺心舒服,就一根筋的在那里办事,即便周边有很多比我选定的地方还好,不是自己因为特殊原因,绝不会换地方,这种坚守在别人看来就是顽固,是一种认死理的表现,我不那样看,认实或者是认死理是专注的表现,是忠实的表现,当然,有的时候自己也知道,有些坚守到最后,变得有些蠢钝,但必须是自己撞了南墙以后。或许这是属狗人的表现。
就说自己家门口不远的那个小农贸市场,最初它不在现在的那个地方,在原小城疗养区供应站的营业大厅里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原本在计划经济中显现特权的这个疗养区供应站,一天天的衰败下去,失去了往日的那种神秘与特权,自由市场里面的物资比这里的更新鲜,更便宜,这是失去了竞争的能力,衰败就成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这里的曾经是那么的让人羡慕,小城为数不多的相当一级的干部,在这里享受计划经济给他们的特殊待遇,特别是逢年过节的那些副食品和烟酒糖茶,更让百姓羡慕不已,所以那里的工作人员,也变得牛逼哄哄,好像他们也是老干部一样,还好,我最初工作的第一个单位,在这里有计划供应,与这里的一些年轻人混了一个面熟,这些人现在早已经退休回家了,但是,当时认识这里面的人,是一个很值得自豪的人,现在知道那时候自豪的很盲目。
现实就这样无情,国有制的体制,不得不让市场化的个体经营所代替,这个平时进不来的商场,成为了自由贸易区,农副产品等等的摊位,成为了疗养区这一片的最受欢迎的地方,在这里我认识了两个摊位的小老板,一个是买蔬菜的小老板,一个是买水果的小老板,到现在他们的摊位随着室内整体的搬迁,搬出了那个商场,在临近的一个过道里面继续经营,自己始终依然是他们最忠实的顾客,觉得认识他们,可以把自己购买的想法不打折扣的告诉他们,让他们给我做主。
所以家里面掌柜的每次看我总是买这两个摊位的货物,就告诉我一定要货比三家,那里更好就买谁的货物,我不听她的,继续在这两家或摊上购买,我把那个水果摊,介绍给了同事,后来同事说我,那个水果摊的价位比其它的摊位都高,唯一比别人好一点的就是他们的服务态度,同事不在那里买物品了,我继续在他们那里购买,没觉得有什么不好,觉得这两个摊位的小老板,对我还算是忠诚,我没理由离开他们。
当然,说我认死理,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认定的道路,司机绕行其他的线路,我一定会说他们,认为自己选定的线路是最为合理的,现在知道那是自己的想象,道路的情况千变万化,今天特别通顺,明天或许会因其它的事情,变得水泄不通,应变能力就是克服死板教条,一成不变的这种心理。
估计这也是心里面的一种性格,记得自己上个世纪买书疯狂的时候,结识了书店里的几个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姊妹和小兄弟,从那以后自己认定了这几个人,其他的人就被我忽略不计了,每次泡书店总会找他们,假如那天去那里发现他们不在,自己不会再去找其他的人,或者是浏览之后,把想买的书籍记住,之后打电话给那个熟人,让他帮助我留住,等他们在的时候再去取回来。
自己也不知道对方是怎样去想的,估计一定是觉得这个人有点彪,因为很多书籍并不是紧缺物资,从哪买都是买,为何舍近求远?要知道在中山路书店买书,与在沧口买书完全是不一样的,但那时候不觉得这样,认为这才是对那个熟人的支持,后来知道在书店工作的更多的人,对书是没有感情的,看到那些痴迷于买书的人,他们想笑确不敢,因为正是这些人成就了他们的经营效益,让他们有利可图,所以他们用他们特有的方法,忽悠像我这样不知深浅,没有鉴别力的买书人,大把的往外掏银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日子比他们过的还难。
坚守也有好处,他们一旦认同了你,你就可以得到你想想不到的待遇,例如我在曾经的古籍书店,从上到下混了一个面熟,到最后自己可以毫无顾忌到他们地下书房去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书籍,特别是那些已经回收来的线装书,自己也可以做到“优先购买权”,只是那时候自己没有这方面相对应的水平,不知道这些线装书的价值所在,所以错过了,收购的大好时机。
另外,书店的服务员,看到自己的那般“忠诚”,把刚刚上架的新书,悄悄地留存一本,等我去了以后,或打电话告诉我,等我去看喜不喜欢,自己说不买,他们便摆在书架上公开销售,自己觉得非常的有面子,也很感谢他们,其中有几个很不错的女服务员,自己真的有点喜欢她们,当初自卑的很,认为自己一个穷工人,根本配不上那些漂亮的服务员,所以对她们的那种好感,都表现在自己跟他们的甜言蜜语上面。到现在知道她们也同样是这样去想,你真的把自己的心理想法悄悄告诉她们,或许真的是一拍即合,可是事情就是这样阴差阳错,现在知道这就是命运,老天爷安排谁跟你,那是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