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来自于内心的善良
(2014-05-31 00:05: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美来自于内心的善良
——读作家高建刚新创作中篇小说《最后的肖像》有感
作家、诗人的高建刚,再三跟我说,发给你这篇刚刚完成的中篇小说,不是让你为我写书评的,只是让你帮我看看怎么样,知道你这些年在写书评方面有点累。心里明白这是从兄弟角度说的真心话,也是对我随性而写的一种认可,自己写的那些读后感,不过是一个人的阅读感受,谈不上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但是,我这个人但凡看了作品以后,还真的有点不吐不为快的感觉,既不是为了迎合,也不是为了发表,一如为快。即便有的时候与作家想表达的思想大相径庭,在我看来这些都不影响作家的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不是说过吗,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想来想去,还是在这里随便的说几句,望建刚仁兄莫怪兄弟多言多语。
作家高建刚把新作《最后的肖像》发到我邮箱里面,下班后排除各种干扰,毅然决然的回家,晚饭后到自己的陋室,认真地可以用专心致志,屏住呼吸,一气呵成来形容,因为作品中的那一环扣一环的场景和人物所经历的那些,让人痛心,让人压抑,让人感动。我认为这是一部带有凄美色彩的作品,作家用他仁慈的胸怀,去发掘,去发现,经历了灭顶之灾以后的那些不幸的人,内心里毅然闪动着人性善良的光芒,在这个惟利是图,伦理道德不断下滑的时代,作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类似“卡西莫多”似的人物。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是我们人性中最闪亮的光芒,那就是善良。
作品里的主人公赵亮的人物模型,来源于作家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个人物遭遇的不幸,也许周围更多的人都知道,作家在作品中截取这个人物发生意外的那个时段,以及到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随后生活的部分,作家似乎表现了在巨大灾难面前,人内心所经历与承受的那些,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既有生不如死的绝望,也有生命赋予他的那种顽强,以及面对生活表现出来的那种善良与担当。
作家也正是这种熟悉,让他把赵亮这个人物所经历的那种巨大的变故与灾难中的那些强烈的感受,描写的那样的真切与生动,我知道作品中的赵亮这个人物的不幸的遭遇,同样是作家内心里面的一个永远无法排解的疼。作家目睹了这个事件的前前后后,刻骨铭心。但是,命运既然这样无情的放在了主人公赵亮的身上,作家在痛心疾首之外,在作品里给予无限同情的同时,他仔细的观察赵亮这个人物,他看到了一个人对生命的那种渴求,即便这样的渴求显得那样的残酷,但是这种求生的欲望,也同样展示了生活的另一番不同景象,即便显得很残酷,很无奈,但是,作者还是把关注点放到了这个人的内心的善良上去发掘,也正是这样的去表现照亮这样一个经历了磨难的人,是吸引读者带着怜悯,带着好奇,关注这个彻底改变命运的不幸的人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展现她内心的善良。
作家用这样一个人物的命运巨大的变故,来发掘命运的本身赋予人的那些隐秘的东西,我读完以后第一个感受这是一部探索人性的作品,是发觉人性之美的作品,即便主人公的巨大变故,让他变得似人非人的摸样,这是命运无情的改变,由不得人,要知道在这改变之前,赵亮的英俊潇洒,多才多艺,是那样的令人羡慕与赞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意外事故,让他曾有的那些光环定格在那个时刻,也就是作家主题表明的最后的肖像,那个肖像我认为是一个坐标,那是人的外在之美,而外在的美不过是美的一种认定形式,而不是美的全部,不代表一个人的内心之美,这种美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外表的美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自然,而真正的美则是在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善良就是内心之美的具体表现,我总觉得作者在这篇作品里面似乎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作品的一开始,作家就写了主人公用他最顽强的意志与死神做不懈的努力,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九十多,全身可以植皮的部位,也只有头顶上那一小点,就是这一小点还会不断地去剥离,用于那些无法愈合的伤口。我想作家一定是曾经亲眼目睹过这些,所以细节的描述是那样的真实,因为大面积烧伤的人,我在第一个工作的单位里见到太多了,每年夏天内陆工厂的那些烧伤病人,都会到小城来避暑,因为烧伤以后,皮肤发生了改变,无法排汗,容易引起其他的病症感染,所以我见到过比作者笔下描绘更惨烈的被烧伤人,我们无法想象患者所经历的那些抢救与植皮所经历的疼苦,我倒是觉得作家正因为写了能忍受住这般非人都能忍受的疼痛,是表现了生命的顽强。作家的这种铺垫,为接下来真正看到自己已经面目全非的模样,可以坚持和忍受下来,与生命的顽强不无关系。
一部好作品随着人物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得相互交错,跌宕起伏,出乎读者预料,我认为这是作家艺术功力的展现,就是作家很好的运用了这样变化手法,假如,单纯的去描描救治过程,我觉得一定会平淡无奇,作家在描写赵亮从死亡的魔爪中挣脱出来以后,他看到了一只被烧掉的手,一只被烧得钩起来的残手,这种惨烈别说是当事人万念俱灰的感觉,读者看到这里同样是一种揪心的感觉,接下来作家抓住了人本能想法,那就是赵亮想看一下自己烧伤的脸会变成什么样子,病房里几乎没有可以折射出倒影的物品,他利用黑夜玻璃的反光,看到了一个陌生的自己,他不敢承认那就是自己,终于他发现了一个图钉,在那个镀银图钉的背面,他又看到了曾经不相信是自己的那个人,他知道自己已经面目全非了,那张出事前拍摄的照片成为了外在之美的定格。
面对灾难人只有两个选择,或者放弃人生,或者面对人生,我想作家已经考虑到了,经历了那么多痛苦与磨难的赵亮,面对社会,面对家庭,他只能这样顽强的活着,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自己的亲人,只能面对现实,坚强的活下去,假如这篇作品可以分成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话,我认为上半部分表达了面对灾难,生命的顽强,而接下来作家要表达的就是心灵之大美的善良。记得英国作家斯末莱特说过:“不幸的遭遇可以增长人的见解,改善人的心地,锻炼人的体质,使一个青年能够担当起生活的责任,同时知道怎样享受人生,这是在富裕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万万不能达到的。”这句话,对于赵亮这个人物来说,似乎讲的有点残酷,但是,命运中的那些冥冥中我们无法掌控,那么承受灾难的同时,感觉这位作家讲的,与作家所要表达的就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认为作品的后半部分,就是表现了赵亮的担当,正是有了这种对家人的责任,这种担当展示了他内心最善良的一面。
虽然作家在随后给我们讲述赵亮出院以后,面对生活的林林总总,最后做出了他发自内心的选择,即便这个选择可能是很多读者不太认同的一种方式,但是,我在随后的这些描写中,我感觉作家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不是一个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平民百姓,赵亮这个人在我的心目中,他成为了一个上帝的使者,一个忠实的信徒、一个圣人,随后他对家人做的那一切,我认为带有圣徒的色彩,除去对家人那份真实的爱,就是他的那颗圣徒般善良的心,我想起一位西方的哲人普罗提诺曾经讲过:“圣人生活中需要的快乐不是在享受放荡生活中,不在肉体的满足之中——圣人的生活中没有这些,这类快乐只能窒息幸福——也不在任何强烈的感情冲动之中——那么,什么能使圣人动心呢?这只能是那种必定有善存在的快乐,以及不是来自冲动和因为占有某种东西得到的快乐。所有善之物会直接展现给圣人,圣人展现给自己:他的快乐、他的满意,他信守中道,不逾矩。”这段话,恰恰印证了这篇作品中主人公赵亮的随后生活的一点点变化,他对家庭的负责人,既有善,更是体现出他内心里的大爱。
我觉得赵亮这个人物在作家心里面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他早就想对生活中的赵亮表达一点什么,说一点什么,可是性格内敛的作家,最终还是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赵亮不幸的遭遇是作家一生的疼,但赵亮这个人物也是作家最敬佩的一个人,在遭遇几乎是灭顶之灾之后,赵亮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敢于担当的那种毅力,让作家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敬,要知道对于赵亮而言,他承受的生活压力是多么的大,他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并通过他自己的这些对家庭的担当,让这个不幸的家庭又有了新的希望,新的幸福,在作家看来把幸福付诸行动,就等于把它置于德性和灵魂之外的事物中,因为灵魂的表达方式不是通过行动,而是通过智慧和自我沉思;这个,仅仅这个就是幸福。
我不想逐一罗列作家作品中的那些情节,希望读者自己去阅读,去感受,这部作品已经刊发在2014年《当代》第三期上,我觉得一部好作品,读者看完以后,一定会带给他一种亢奋,一种无限遐想的冲动,书中的那些人物一定不断的展现在你的脑海,或者为他而感动,或者为他而痛心,或者是鄙视,我看完这部作品,掩卷而思,书中的赵亮这个人物在我脑海里一点点的过目,带有着浓烈的宗教色彩,主人公表现出来的那种善良,像一个头戴光环的圣徒,他经历了曾经的外在之美,后来经历了改变容貌的不幸,从外在的美走进了内心,整个故事就是一个由外至里不断升华的过程,作家告诉读者,容貌随着岁月会改变,风采不再,花朵随着时节而凋零,昙花一现,而真正的美是内心里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