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三百九十六)
(2014-06-16 06:51: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总觉得自己不老,这是一个很让人不解的事情,年轻的时候自己看到那些老家伙什么事情都掺和,心里面那种反感就别提了,总觉得很多事情属于有精力、有热情的年轻人,老同志就干脆歇一歇,别和年轻人“抢饭吃”,那时候不怕工作任务累,只要是与年轻人在一起,感觉有使不完的力气,领导知道咱这个脾气,索性很多原本自己可以不去做的工作,也找上咱去,知道不会给他们丢分子。
那时候不管什么公益活动,就怕落下自己,想尽办法了解这次活动的具体内容,一旦发现这是集体项目,自己一定会向部门张或领导请缨,觉得只要是出了单位,干什么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虽然也有后悔的时候,但是,记吃不记打的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依然会主动地跟上,在一次次后悔中,磨练了自己,也赢得了今天这块小小的天地,有人说,你肯定是靠家庭背景一步步走上去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自己是通过不懈努力的结果,还真的没有背景,那时候领导培养一个人,更多的是看他的劳动态度。
记得很清楚,到了单位以后,正好赶上重新加固院墙,需要男劳力冲上去,虽然拿回自己显得瘦小,但是,自己由于是新员工,也正是领导考验这些新员工的时候,分配去干装运功,记得很清楚是到浮山附近的农村,拉一些石料,那堆成山的石料,成为了那一周的工作,虽然第一天之后感觉是腰酸腿痛,但是,再往后的几天之内,咬牙坚持了下来,赢得了老职工们的认可。
后来自己逐渐的知道,在这个单位里面,一线的职工是那些医生和护士,他们干的最多的劳动,就是每周五的大扫除,把整个大院分成几个部分,让每个疗区负责一块地方,打扫卫生就是他们的最辛苦的工作,而后勤工作人员则是出大力的主力,在那个单位医生和护士是知识分子行列,可以选择性的干一些事情,而后勤就成为了没文化的代名词,单位里所有的重活和苦差事都成为了后勤人员的事情。
计划经济年代,可以干的事情太多了,每个月计划分配给单位的煤炭,需要自己去拉回来,装卸煤炭的工作就成为了我们这些后勤人员的工作,虽然五六十吨的煤炭,现在看来没什么,但是,那时候是我们从“石炭线”一锨一锨的锄上,又一锨一锨的卸下来,五十吨煤炭要拉将近十车,可想而知需要多大的气力,而那时候敢这样获得待遇,就是可以单独开澡堂子洗一个澡,那个年代洗澡都是一种很奢侈的事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小城的管理者越来越对小城的供水一筹莫展,最后不知谁想出的办法,重修桃源河,及全市之力,我有有幸成为了这次改造活动大军中的一员,看到单位发的手套和“干道候”大衣,心里美的不行,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了劳动大军中的一员,每天一早跟着单位的那辆老卡斯车,去现在即墨与胶州交界处的白沙河拉沙子,每天工作量是四车沙子,早干完早回家,装沙子是一件很出力的事情,但是,装完沙子往工地上云的过程中,你可以躺在车厢里的沙子上,美美的睡上一觉,可以与同事们胡吹乱侃。当然,更让我怦然心动的时中午那免费的中餐供应。
那个时候分配给你是几个年轻人,自己心里那才是一个高兴,但是时常分配给你的是一些上年纪的人,因为我们这样的单位年轻人少,所以一旦有什么全市性活动,就会让一些年纪稍大一点的同事一起,跟他们分到一是心里面那才是一个不愿意,总觉得这么大的年纪出来,谁照顾谁?其实自己通过后来的一起工作认为自己的想法并非如此,那些老同志有经验,提出的很多好的建议,让自己省了不少的力气,但依然觉得与他们无法沟通。
一转眼自己到了当初我看那些老职工的年龄,严格意义上说,自己现在的年龄比当初自己单位的老职工,当初我二十岁上下,那些我感觉老的同事也就四十岁,我就感觉他们老的不行了,现在自己已经往“六张”上数的人了,却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衰老,感觉还可以与年轻人拼一个上下。豁然明了,对于一个人来说,年龄的增长他会忽略不计,老的感觉不过是外人的直观看法,在六十岁之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大环境下,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是不会考虑自己已经老了的这样的问题,心里年龄与生理年龄产生了误差,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在这个单位自己已经成为了“元勋”级的员工了,知道在同事眼里自己真的老的有点吓人,每天中午去食堂吃饭,要下台阶去负一层,每次我都会让年轻人先走,告诉他们自己的脚步没有那样的轻盈。更多的事情用我的搭档话说,让老头歇歇,让年轻人挑起担子,情理上自己知道他说的很对,但是从心理上依然有一些不服气,感觉自己依然还可以干点什么。知道早应该到全面放手的时候了,在幕后当一个参谋足矣,在事无巨细的去“抢饭碗”真的有些不合时宜,他们看自己的想法,一定就是我年轻时看老职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