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哪写到哪(之三百八十八)

(2014-06-04 07:01:45)
标签:

杂谈

分类: 职场论道

掌柜的很是不理解近阶段自己的忙碌,几乎没有休息的一个多月,更多的时间就是趴在电脑前苦思冥想,问我在那干什么?告诉他准备大会的材料,掌柜的问我,不会让手下的人写,回话:各负其责。其实,掌柜的不了解,对于官样文章,有些事情文书可以去写,因为有摹本参照,而对于专业技术问题的材料,也只有你这个所谓的“专业”人士去写了,你知道应该让领导具体的去讲什么,知道关键点在哪里。

 

其实,作为单位上的这些材料,分管领导看惯了谁的文笔,一般的就会让他去写,虽然自己这些年远离了官样文章的书写,但是,真正需要的时候,你无法找别人替你去写,只好听从领导的安排,克服内心里的那种“烦闷”,把自己早已经撒野的心,慢慢地收回来,一点点地走进自己需要表达的那些婆婆妈妈的事情上去,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在你没离开职位前的哪怕是一秒钟,都要不折不扣的这样去完成。

 

让我讲一些自己写官样文章的体会,说实话,我真讲不出来,因为这样的文章要根据需要他的人来确定,一般性的东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延伸,知道最终上面的那些人过目和修改,所以可以稍微的发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但是,你要是给一把手写材料,你就绝对不可以用这样的办法了,你就要在语言和文字的运用上,百般的斟酌了,因为,讲错了话,误解了领导的讲话义务,那才是文书们最致命的事情,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所以一般这样的文字都要反反复复多次的推敲,严格意义上,现在我已经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长期的想到哪写到哪,已经偏离了逻辑性和表达意义上的严肃与公正,所以拿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自己真的有说不出来的痛苦感觉。

 

有人会问,一定要写吗,不写不行?在一个单位里面,或在某一个机关里面,分配给你的任务,没有可不可以,只有按要求去执行,至于像我们这样小单位里面的这些事情,你不写没有人去写,因为你把自己要表达的意图告诉了手下的人,他们的理解如何,写出来的那些文字符不符合你的意思,你完全不知道,一旦看了那些通过他们考虑出来的这些文字,你该懂的事件,与你自己写的时间不差上下,所以自己与其这样的着急,还不如自己动手去写,可以保证在时间上的准时交差,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态度,也把可以写点文字的人给荒废了,从这点上去看,这是自己工作上的疏漏,锻炼了自己,荒废了手下,所以到现在自己抓耳挠腮,不敢去迁怒别人,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后果,也不敢跟掌柜的解释太清楚。

 

都说官样文章一大抄,这是对于那些对文字要求不高的领导而言,现在的领导都有文化,都希望在他的讲话中将出点“不一样”,也可以说成是“不同以往”,这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第一个你要比领导的知识水平相对的要高,要懂得领导想要的那些东西,而且还要让底下的人感觉不到乏味,这才是写文章最让人头痛的事情,咱这八品芝麻官,写材料成为了一种常态,既没有秘书班子,也没有智囊团,用分析和揣测相结合的办法,去表达自己理解的那些,新不新颖不重要,准确表达就是我们的唯一准求。

 

不知从什么时候养成了一种毛病,官样文章在单位里写不出来,必须拿回家里面,在特别寂静的环境中,找回自己曾有的“凝重”感觉,似乎在寂静的大环境中,能听到曾经领导从天上换来的那种呼唤,即便那些曾经听到的话语已经过时,但是,自己知道表达内涵的东西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不过是在新的形势下,运用新的所谓时髦用语而已,一句话,万变不离其中,很像在画一个个不同的圆,从起点最终回到终点。

 

当然,也由于我不一样的写官样文章的人,我认识一个写官样文章的高手,他感觉最出活的时间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单位里面写,感觉成功率和大脑的思维都不一样,所以交给他的任务,多半是利用下班以后,和大礼拜的时间里面在单位完成。这样好是好,家里面的妻子久而久之感觉不理解,每到周末休息的时间,家里面正需要一种和和美美的环境,却总是“孤家寡人”的局面,久而久之,产生了不满,责问丈夫这般的“回避”是为哪般?误以为在外面有人了。

 

知道这些写字的人有同样的苦衷,冥思苦想,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不可能让领导满意,大家都知道你即便写得再好,到领导那里他一定会大笔一挥,帮助你改掉那些“多余”的遣词造句,不这样怎么能显示出领导的水平,作为写的人来说,只要领导不全盘否定,怎样去改动都无所谓了,即便改错了也绝不会反对,心里只想一件事情,谢天谢地,终于交差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