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三百六十九)
(2014-04-22 06:23: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同事开会坐在我身边,悄悄地跟我说,近来在微信上看到你拍摄的不错照片,用你的专业相机照的?自己不好意思的的告诉他,用手机拍摄的,说那不过是随手拈来,同时听了以后哈哈大笑,问他为何这般的笑法,他笑着告诉我,也就是说你的专业相机不用啦?告诉他依然沉睡在干燥箱里面,从买回来到现在没用过几次,下雪天怕受潮,大冷天害怕刮进沙子,或者万一拿不住掉到地上,损失就大了。一句话,不舍得拿出来。同事问的更直接,那你买这个东西干什么,问的我哑口无言。
确实,在买这架相机的时候,目的很明确,有一个专业相机,争取去拍点“专业”的片子,让咱拉近与专业之间的距离,拍摄技术距离自己知道一时半时赶不上,但是,设备的距离可以赶上,或许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拥有这样好的设备,一定认为我的那些片子就是专业相机的作品,他们不知道专业相机依然束之高阁,他们知道这些一定会气晕了,这种“资源浪费”不仅仅是浪费,感觉就是一种犯罪。
看到满大街的那些扫街的年轻人,拿着很一般的相机,有板有眼的寻找着景致,他们可不管是什么相机,他们更关注的是景色,象我曾经的想法一样,拥有了一部相机已经感觉非常之难的,想用最普通的相机,拍出最好的片子来,即便到现在也没有这样的片子出现,但是,那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是走向成功的动力。
记得当初在高中的时候,看到同学家里面的相机心里面只有一个感觉就是羡慕,我们居住的院子里面,我们家的楼上,是我们同年级的同学,家境比我们好,家里面有一个海鸥120的相机,每年跟着他还有院子里其他的伙伴去照一到两次像,跟在同学的后面,看着同学的脸色行事,不管怎样总能混上一张半张,照完相以后,就盼着同学尽快的可以洗出来,拿到照片的几天里,自己总可以找时间看这些自己的留影,但更多的时间自己得不到这些照片,自己知道加洗一张照片是需要钱的,不给你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到了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从他家里拿出了的国产的135相机,拍了不少照片,“同桌的你”与同学一起自制感光箱,配显影和定影水,并买来处理的照相纸,自力更生洗照片,就在那时候自己有了很多珍贵的照片,那时候自己在想,我一生中最大的希望就是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相机,不管它是什么样的,只要是相机就好,很遗憾这种久久的期盼,一直到工作了几年以后,工作单位身后的那个照相机厂,处理相机,我终于有了第一架属于我自己的相机,可想而知自己拿到相机以后会是怎样的表现,用疯狂形容也不为过。
但很快自己就发现,自己买的相机只能满足一般性的拍照还可以,要想拍出“大场面”,觉得相机达不到自己想象中的要求,不知道是相机的性能决定了取景范围,想照人就无法顾及身后的风景,一旦把风景取进来,一定把人物就变得很渺小了,用别人常说的一句话,你这是照人还是照景,后来自己再找人物的时候,喜欢“全画幅”的拍摄方式,突出人物,以至于到现在还是有这种嗜好。
在疯狂了不长时间之后,发现想疯狂的去照,疯不起来了,经济基础决定了你的玩的深度,每个月的那点银两,无法满足自己的这种精神文化的需求,虽说不到一元钱的胶卷,可以,买上几个玩玩,但是,那时候自己的工资也就是二十几元钱,维持吃饱饭的工资水平,怎么能满足这样一个烧钱的行当,虽然120的胶卷,正规的值可以照12张,后来别人教我们省的用法,可以多照两张,但是,多照了这些照片也洗不起,后来只好忍痛将相机包好以后,放到了自己的箱子里面。感觉就像现在放在干燥箱里面一样,在后来这些大众照相机不在是有钱人玩的事情,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了,那驾相机终于在某一位同事借去以后没有了踪影。
结婚以后我们卖的第一个135相机是日本的卡西欧,简单的让自己怀疑是不是儿童玩具,不过不服小日本的工艺不行,简单得不行了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还真的不错,女儿小时候的更多照片就是用这个最简单的相机拍下来的,现在知道那时镜头和快门质量好的原因。后来又换了好几个相机,自己对照相的兴趣也就减了热度,转化到对书籍和聊天的兴趣上去了,用掌柜的话说,狗一阵,猫一阵。
到了现在自己拥有了感觉还能说得过去的相机,却没有了曾经的热情,即便相机功能还真的不错,想想那些专业相机背着死沉,心里面就有一种负担,自己已经试验过多次,一旦感觉疲惫不堪,所有照相的美好想法都会发生变化,到了自己腿脚不利索开始,知道自己开始与“专业摄影”渐行渐远,心情好的时候,把那些“馋人”的物件拿出来,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面一阵乱拍,之后再相机上查看效果,精神意淫过后,删除拍的照片,让机器回到了属于它的安乐窝里面,自己又开始了乱七八糟分神的工作,假如不是同时事再次提及我的相机的事情,自己早就把它忘到九霄云外了,人就是这样犯贱,特别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