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个买书理由(之九)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有的时候买书是刻意的,有的时候是随意的,例如到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书店成为了自己消磨时间的好去处,自己知道在哪里时间过得最快,只要服务员允许你站在那里长时间翻阅,你就可以站上一整天,不过这种情况只有当下才有可能,退回去十几年,书店里的书是不开放的,摆放在书架上,隔着一个柜台,你发现觉得有意思的书籍,喊售货员帮你拿下来看看,你可以站在那里,简单的翻阅,服务员也会根据你的脸部表情,衣冠着装,来决定是不是可以让你短暂的翻阅,因为那时候需要看书的人很多,他害怕忙于别人,你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把书“顺”走了,这种事经常有。自己经常被售货员催问着买不买,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不得不赶紧放下书籍,去其他柜台。
有些书籍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买回来的,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原单位接待科做事,到京城去招揽业务,那些有钱的军工厂工会,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把带去的单位宣传材料给了他们,留下自己住在京城旅馆的地址和电话,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现在看看自己的走法是傻的冒烟,人家不认不识,冒出你这个愣头青,夸夸其谈一阵子,就想让人有想法,那才是见怪。
但当初不这样去想,听到别人告诉我等领导回来商量一下,自己认为已经有了希望,真的就呆在旅馆里傻等,还在幻想着办成了一笔大生意,领导会怎样的对我另眼看待,而空等了两三天后,既没有找咱的电话,也没有主动过来找我的那些人,自己就耐不住性子了,打电话过去,人家早把你给忘了,用最简单的办法打发你,说今年的疗养任务已经没有了,明年你一早来吧。自己听到这些虽然有点失望,可是年轻人对挫折的感觉并不强烈,把这种挫折转换成另一种自慰的方法,那就是满大街的去找书店逛,逛商场,让眼睛过年。
从天安门为中心,往外辐射方圆 五公里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书店和书摊自己都转过,但是买的书确实寥寥无几,理由很简单,买了书就没有自己吃饭的钱,每天两毛五分钱的外地住勤补贴,连吃饱饭都保证不了,而那时候自己正是如狼似虎的年龄,即便自己再节省,也无法保障不出现亏空,不是特别想买的书,绝对不会轻易的出手,自己知道一旦出手,就面临着这一两天只有干啃馒头的份了,连咸菜都吃不起,所以不会轻易的冲动,即便这样还是有近百本书是那几年从京城买回来的,八十年代中期,自己体重只有一百斤,现在几乎有多处一个我。
我曾写过在小城买书的目标有参照物,一个是在夜校里面学外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时,自己了解到的那些代表作,再就是自己经常去的那个文学圈子里面,他们谈及的当代外国文学作家的代表作,自己根据他们讲的书目,有目标购买,所以这些年下来,别人说你买书的质量还算好,很少买那些时效性的图书,基本上是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即便自己看得不多,知道这些书在经过多少年也不会落伍,他是我一生中的精神财富。
手里的这本澳大利演作家拉莫娜·科瓦尔撰写的《探寻孤独斗室的灵魂----深度探访世界文学大师》就是在今年某一个时间里,下班后去参加一个聚会,由于去的有点早,估计人家赶不过来,便想起了在聚会地点附近有一个书店,知道在那里浏览一下,就到了聚会的时间,就这样去了那个书店,这个书店按理说也开了不少时间了,由于交通不方便的原因,自己很少来这里,在一个这里买书不刷卡,自己觉得有点霸王条款的感觉,所以很少光顾哪里。
其实,这里的书的品种不少,对自己胃口的也不少,只是自己有一种习惯,在那买习惯了,就不愿意离开那里,即便价格会显得略高,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掌柜的说我是一根筋,说别人就利用你一根筋的做法,挣你的钱,我可想不了那么多,就像我到附近市场买菜的那个摊主一样,认定了他,价格就不是主要问题,即便掌柜的说我脑子有问题。
这本书夹在书架的深处,依然没逃过自己的眼睛,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简单看了一下介绍,写到:“本书采访的二十八位小说在当代世界文坛上举世瞩目且备受尊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晚年才接受采访,如约瑟夫·海勒、朱迪斯·莱特、索尔·贝娄、诺曼·梅勒、约翰·莫蒂默和哈罗德·品特----这类访谈苦乐参半,带着强烈的行将终结感。他们中的另一些人则恰逢壮年,正活跃于主流文学圈,如伊恩·麦克尤恩和珍妮特·温特森----这类访谈充满兴奋和新鲜感,带着一颗依旧探索的心保持对当下的关注。这些访谈充满了乐趣、洞察力和独一无二的思想,将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捡拾意外的珍宝。”
你说见到这样的书能不买吗?虽说自己手头上作家的访谈书籍不少,但是,像这样的难得的采访,还是一定要收到门下,你会从中找到自己感觉有用和有趣的东西。我记得翻开书边看到了哪位作家说的那句话:“当作家的一个优点:你不必走出家门,像演员一样面对观众。(32页)”这符合当下我的心情,拿着书去了收款台,交上钱以后,大摇大摆的走出书店,手机响了,知道物质的享受就要开始了,手里面拿着的精神食粮,构成了完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