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个买书的理由(之五)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蒙克私人笔记》是那天在小城的书城里买的另一本书,要说我为什么要买这本书,还真找不出理由,拿到手里面随手翻阅了一下,对艺术家每幅作品后面的注释或者说是解说,都是用诗句般的排列,在这些诗句中反映了艺术家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这种形式估计是引起我兴趣的原因之一,而且这套介绍艺术家的丛书,几乎我无一例外的全都买了,最让我兴奋不已的是那本《梵·高艺术书简》这曾是我多么想买到的书籍,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奇缺的书籍,可是你喜爱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书简就成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一扇窗户,没加思索便放到装书的筐子里面,抬回了家。
说实话还真得不太了解这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艺术家的情况,在百度上搜索,得到了这些信息,足以让我觉得买这本书是正确的,百度上是这样介绍这位艺术家的: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挪威画家和版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毕加索、马蒂斯及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均曾受到他的影响。爱德华·蒙克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雷登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由于幼年时期,父母和兄弟姐妹接二连三地死去,加上蒙克本人体弱多病,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致使后来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情绪。
1879年,蒙克为了成为工程师而进入工学院念书。后因为健康原因而中断了学业。
1880年蒙克决意成为一名画家而离开工学院。隔年他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Krohg)。
艺术生涯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也展现了自法国画家处所受到的影响。开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后期印象派,然后是新艺术造型。蒙克的绘画尽管风格上是以后期印象派为主,但在主题上却是象征派,其绘画内容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现实。
1892年蒙克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在11月份举行的画展,他的绘画也成了争论的主题,为期一周的画展结束后,蒙克待在柏林,成为一个多国人士参与的社交圈其中一员,这个圈子里有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包括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蒙克为易卜生的几个剧本设计布景),以及瑞典戏剧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1892年至1908年间,蒙克多数时间都在巴黎和柏林度过,他因铜版画、石版画和木版画的表现成名。在柏林,蒙克开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画),凭着记忆来复制他过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更为深刻,开始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开始住院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
1909年,蒙克回到家乡挪威,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1916年蒙克在奥斯陆附近为美丽的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纯朴生活所吸引,创作了一组色彩欢快的画面。其中表现劳动人民的作品有油画《扫雪工人》、《工人回家》等。
20世纪20年代起,他为易卜生的剧本作插图。但始终未能完成。
1937年,纳粹分子把蒙克的艺术宣布为“坠落”和“颓废”的,禁止展出,他的作品从德国的各个美术馆被撤了下来。这对蒙克来说是很伤心的,因为他把德国看作第二祖国。在德国占领挪威期间,他拒绝与纳粹政权合作,不参加为其操纵的美术家协会的活动。
晚年
蒙克在过完80岁生日后一个月的1944年1月23日,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Ekely)与世长辞。蒙克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他的全部作品无条件地捐赠给奥斯陆市,这笔遗产包括1200幅油画、4500幅素描、1800幅版画、6件雕塑以及大批的工具、笔记和书籍等。为了纪念蒙克,1963年,奥斯陆政府建造了“蒙克美术馆”(位于Tøyen)。蒙克美术馆是全世界收藏蒙克作品为数最多的美术馆。
位于奥斯陆的国立艺术画廊,也收藏了蒙克的一些油画作品。奥斯陆“大陆酒店”(HotelContinental)里的“Dagligstuen”酒吧则藏有不少蒙克的版画精品。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蒙克通过这些主题来表现他切身经历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比如<</SPAN>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苏菲的肖像画)、《病室里的死亡》(1893年)、《绝望》(1893-1894年)、《吸血鬼》(1893-1894年)、《焦躁》(1894年)、《灰烬》(1894年)、《生命之舞》(1900年),每幅画都强烈地传达画家的感觉和情绪,其描绘的对象的现实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
蒙克作品的惊人表现,力量是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蒙克的画是用整个心灵创作的。在1889年26岁的蒙克就写道:“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在蒙克的画家生涯中,他多次曾改变艺术风格。在18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比如《汉斯·耶格的肖像》)和半印象派(见《拉法耶特大街》)。1892年,蒙克树立了具个人特色的综合派原始画风(比如《忧郁》),在此色彩成为一种象征,亦是种具有承载功能的元素(《呐喊》)。1890年代,蒙克倾向选择景深较浅的作画空间,他经常把画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
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见《灰烬》),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蒙克所画的人物,犹如舞台剧的各个角色(如《病室里的死亡》),很可能每种特定的姿势就代表一种特定情绪,类似于某种身体语言。由于蒙克所画的人物都承担着表现一种特定心理状态的使命(以《呐喊》为最有名),所以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蒙克坚称,印象派并不适合于自己的艺术。他对描写现实的任意一个断面也不感兴趣,他要描写的是那种充满了情绪内涵的,且具有巨大的传神力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殚精竭虑地构思,他的作品创造了紧张气氛。
蒙克的作品中一部分反映了当时新艺术(artnouveau)的美学思潮。1898年,蒙克专为他的大型绘画《新陈代谢》(最初名为《亚当和夏娃》)做了一个带有浮雕装饰的精致的木制框架,这显露了蒙克对“人类的堕落”神话的偏爱和他在恋爱方面的悲观哲学。《空的十字架》和《受难之地》(Golgota)都作于1900年,既反映了当时的形而上学的倾向,又是蒙克幼年时代的虔诚心的反照。
<</SPAN>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完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生命的饰带》系列。画面上,扭曲变形而尖叫的人物造型,像血一样猩红的云彩,象征死亡的黑色,仿佛是一场精神灾难,表现出令人眩晕的杂乱和夸张的空虚。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
蒙克共创作了4个版本《呐喊》,其中1895年创作的版本(第三版),由挪威商人彼得·奥尔森收藏,他的父亲托马斯·奥尔森是蒙克的朋友、邻居及艺术赞助人。这也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呐喊》,其他三个版本均被博物馆收藏。
2012年5月2日,《呐喊》在纽约的苏富比拍卖行以1.19亿美元的天价成交,创下世界艺术品拍卖纪录。
其实,我更愿意看到在本书的开篇,那位名叫:费兰克·霍伊弗约德写的那段话更准确,“《蒙克私人笔记》挪威原文的英译者j·吉尔·霍兰德是爱华·蒙克的一位老相识,他选译的蒙克笔记揭示了这位百般纠结、暧昧不清、多重性格的挪威大画家的一些比较不为人知的生活和心理侧面。”
我们翻开本书的序言,便是《蒙克私人笔记》挪威原文的英译者j·吉尔·霍兰德写得,从中我们了解到,本书的原书名《我们是喷自地核的火焰》,来自于蒙克与霍尔格尔·德拉霍曼的一次谈话。在序言里j·吉尔·霍兰德这样的写到:“这位艺术大师的文字里充满了坦诚和宽容。无论他说话的调子是悲是喜,是讥诮还是懊悔,是机敏还是淡然,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寻求真实表达的真诚。他的随感充满诗意,直抒胸怀,文字简洁,经常是速记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