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个买书理由(之一)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原本是参加一个朋友的晚宴,放弃了单位代步工具,乘公交车前往,几乎像专车一样的公交车,风驰电掣般的把我运送到自己要去的那个地方,感觉离吃饭时间有点早,自然想起了附近的书城,毫不犹豫只身去了哪里,巧合的是在哪里遇到了三十年前在中山路新华书店工作的那个女售货员,现在已经是楼层主任,与她很亲切的交谈了一会,当初青春靓丽的姑娘,现在已经为人母,为人妻,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问了一下曾经认识的那些对我有恩的人,得知大多已经退休回家了,还有一部分人已经调离了书店,用她的话说:没想到会在这里干一辈子,是呀,不知不觉就三十多年了,人生有几个三十多年。
她问我:“还买书?”我回答:“贡献不够,继续努力。”她哈哈大笑起来,说到:“你还贡献不够,正因为我还在这里继续工作,就是有像你这样的人存在,你对书店的贡献,可以用功不可没来形容。”想想也说得没问题,自从喜欢上买书,中山路上的新华书店,就成为了自己每周必去的地方,感觉那里有无限的诱惑力,到现在自己知道,除去有精神上的诱惑力,也有感官上的诱惑力,只是自己当初不知道喜欢去那里的动力,还有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望的因素,那时候这位年轻的售货员,还有她的姐妹们都呈现出青春靓丽,阳光灿烂的样子,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知道常去那里的原动力,就是内心对她们的那种渴望。
短暂的寒暄之后,我便主动地进入了眼花缭乱的选书状态,同样心里面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冲动,一定要慎之又慎,买精品,买心里最割舍不下的书籍,第一本进入我视线的是英国随笔作家阿兰·德波顿写的《哲学的智慧》一书,其实,回来翻阅时,发现严格意义上来说,可以不买这本书,可是当时在书城里面翻阅这本书的时候,被作者写的几句话吸引,觉得说到我心里面去了,就有了想与作者继续对话的愿望,有了这种想法,买下来就成为可定数,现在想想类似于这种随笔作家太多了,但那时候不会这般想去,毫不犹豫将这本书放在了“购物筐”里面。
是那句话将我吸引?有两句话,让我难以忘怀,一个是作者对随笔作家的界定,他说:“所谓随笔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再一句话是:“恋爱和阅读之间或许真有某种重要的关联,两者提供的乐趣差堪比拟,我们感到的某种关联感或许就是基于这个根源。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这些书能有效地防止我们因自觉并不完全属于人类大家族而滋生的伤感情绪:我们觉得孑然孤立、谁都不理解我们。我们身上那些更加隐秘的侧面----诸如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愠怒、我们的罪恶感----有时竟然在某一书页上跟我们撞个正着,一种自我认同感于是油然而生。那位作者用确切的文字描述了一种我们原以为只有我们自己才有所会心的情境,一时间,我们就像两个早早地去赴约吃饭的爱人,兴奋不已地发现两人间竟有这么多的共同点,我们也会把书暂时放下,带点乖张地微笑着盯着书脊不放,彷佛再说:‘何等幸运,邂逅此君。’”
知道这是作者与读者达成的一种共鸣,读者找到了知己,志趣相投,产生共鸣的人,真的,自己读书的感觉与这本书的作者讲的是那样的相近,读一本好说的感觉,就是与自己心爱的人在那里谈情说爱,不忍割舍,你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投入到你与作者之间,你爱上这本书,同时也爱上了这个作家,作家与作品成为了折射你自己内心情感的一面镜子。就像本书的作者说的那样:“在文艺作品中认出我们自己,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达观的态度看待我们自身的困境,因为我们可以学着站在普世的高度看问题,这正是作家们为了创作而采取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