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理由去买书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即便很多人劝我,绝技不要再买书了,说网上有的是你想看的书,无论别人怎样说,我有我自己的感受,电子书在方便,也找不到纸质书,捧着的那种感觉,那种翻开书闻到墨香味的感觉,你可以随意的乱写乱画的感觉,你不用害怕没有网络的感觉,电子设备没电的感觉,没银幕的强光,刺痛眼睛的感觉,一句话,捧在手里就是你自己最亲近的人,真真切切,心里面踏实。
更何况现在的外面的大形势,也不得不让你回到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中去,群众路线时间教育活动,让娱乐业、餐饮业、洗浴业,遭受重创,都被冠名为腐败中的一种,有归属于享乐主义的问题,有归属于奢靡之风的问题,这些统统被规定为群众性社路线实践教育要根除和解决的问题,不过我并不是反对根除这些事情,而是考虑到这种矫枉过正,会使第三产业,被我们的经济学家看作是吸纳就业最为有效的行业,因此而受到重创,使更多的一线员工下岗。
没有了应酬,没有了奢靡之风的去处,也只剩下自己回到家里面,去分享自己的这些精神食粮,感觉室外的更多地方,也不适合我们去了,现在来看只有去书店、图书馆、体育场和医院,才是最健康的场所,剩下的都是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嫌疑,也正为这样,遇到周末想出去走走,想来想去也只有书店不犯错误,自己只身去了哪里。
也别说,真的像我说的那样,书店现在的生意不是一般的好,更多没有去处的百姓,将这里视为休闲度假的最好去处,在小城的书城里面,到处可以看到席地而坐的读者,更有甚者居然用纸壳铺成的垫子,席地而卧,竟然在那里美美的睡着了,书城前所未有给人一种热闹的场面,想必这是群众性实践教育活动见成效。
到了书城就如同到了文物市场,你只有细心观察,一丝不苟,才可以找到你最想要的物品,每次去书城,多半是我自己去哪里,因为我知道逛书城时间过得很快,别人不理解你的想法,他们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从而情绪发生波动,所以我到书店一般就是自己一个人,这样不用顾及别人的感受,随着自己的兴趣,可以在那里长时间挑选,也可以走马观花般的浏览。
自己发现买书的侧重点从社科类书籍,已经过渡到文学艺术类的书籍,社科类的书籍一般在书城的新书畅销柜台上浏览一下即可,没有特别吸引你的好书,一般自己是不会轻易下手,自己知道十几年前,自己一度是社科类图书的“发烧友”,买了大量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到现在阅读的极为少,而那时候买书的目的很明确,是跟上老师买聊天时的谈论话题,国际经济方面的,人类生存与科技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等,都成为自己想要去了解的事情,所以书越买越多。
现在已经感觉精力有限了,除去看一些有分量的作家作品之外,更多的是想了解文学艺术理论方面的不同看法,想通过这方面的了解,提高自己的艺术方面的欠缺,拔高调的说法是,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因为到现在自己感觉,对美一发现,是一部作品成功的至关重要,不仅如此,通过你对美的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是你了解别人审美情趣的一种判断的所需,这次在书城买的书籍中,艺术类的书籍有不少,例如:《蒙克私人笔记》这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挪威画家,这是他用来记录场景、视像、故事和思考的平台,了解这样伟大的艺术家,通过它自己的记述,我认为是最难得的资料。而《毕沙罗艺术书简》则是这位法国印象画派的创始者对艺术的思考,这位艺术家是1874年至1886年举办的八次印象派联展,他是唯一从未缺席过的艺术家。而他的创作生涯代表了法国19世纪现代绘画主流,贯穿了巴比松画派、印象派,经历了新印象派,结束于立体派出现之前。
会须有人又会说,这不过是你自己想买书照出的理由而已,不假,这种买书的理由,似乎根本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自己认为这本书就应该不含糊的买下来,即便你不是画家,即便你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看不到她,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让我暂且放弃买书的想,这是伟大艺术家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这些艺术的观点散落在他们的通信和交谈中,我认为这样更可以准确的把握艺术家内心里面的真实。
在那里感觉越看自己需要的书籍就越多,幸亏自己的小兄弟来电话,说找我有事,这才放弃了继续挑选的想法,到收银台付款,见到了最早在中山路上的老书店的员工,感觉她现在已经是书城的小负责人了,见到我抱着一大摞的书籍,她用特有的微笑跟我说,买了那么多?我回答道:为书城做贡献。结完帐。她帮我找人打包,她依然是那么温柔善良,结果沉甸甸的一包书籍,提在手里,感觉那才是幸福无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