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群众路线探访小何家人(上)

(2013-09-22 06:15:13)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物素描

前面要说的几句话: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不是说你想参加就参加,不想参加就可以不参加,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硬杠杠,不参加不行,原以为这是大官们的事情,岂不知,八品芝麻官也要参加,至于是不是陪衬,不得而知,但是,那认真的劲头,感觉有点压力,走群众路线,就不可以继续想那些“春花雪夜”的事情,因为有奢靡之风的嫌疑,只好把关注点放到基层,自然想到了单位里最具有代表性的职工小何,他游离于社会保障范畴之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背井离乡,进城打工人群众的一分子,当然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走群众路线就要了解他们的痛苦与真实的想法,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呼唤出他的“中国梦”。

 

前些日子与小何一起回到他的家乡莱芜,作为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接地气”的环节之一,亲自看望了不久前发生意外事故,九死一生的小何父亲,去了我一直想去了解,却没有去的小何家,从那里回来,这些文字就算作是自己亲历群众路线教育的印证。严格意义上说,“接地气”对我的教育是深刻的,看到了解放六十年来,农村的现状,感到了我们城市人的那种“忘本”,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倒退。走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从内心深处去想、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不可以停在自己的口头上,群众路线就是要了解民情、民意,有的放矢的去解决群众最想解决的实际问题。

 

严格意义上说,我称之为的小何,应该是老何,毕竟是五十年代的人,一起共事的时候,他是小年轻,大家这样的成为他,自己也就叫顺嘴了,更何况他比我小一点,这样叫他觉得没什么不好,到是这样叫了以后,居然有时候忘了他的全名——何建荣,单位的人干脆叫他何师傅,但凡有什么出力的活,年轻人更多想到的是这位朴实、憨厚的何师傅,小何也总是用他特有的微笑,认真去解决同事们的不同要求,其实,我心里知道,年轻人感觉不出来,这位何师傅已经不再年轻,年过半百,身体也不想年轻人感觉的那样,力大无比。

 

认识小何有三十年的时间了,他从部队复员以后,就投奔他曾经的领导,不想再回到那贫瘠的家乡,想在这座美丽的小城里闯一番事业,他的领导,自然也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的领导,用他特有的热情接纳了小何这位肯吃苦的战士,在我曾经的那个单位,干了不少岗位,给大家的感觉就是一个肯吃苦,寡言少语的人,凡是老职工找他帮助干点活的时候,他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那时候觉得他的人缘要比咱强得多。

 

小何辗转到我们单位工作,不过是六七年的时间,知道他的家乡是山东莱芜,却从来没有去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村,到底家乡里的情况怎样,也只有听他自己不时的讲述一些,真假不得而知,基于对这个人曾经的感觉,一定会相信他曾经讲述的他家乡里的事情,每年回家两次,一次是进入夏季的收大蒜的季节,再一次就是三秋收玉米的时间,每次从家乡回来,都可以看到他筋疲力尽的样子,消瘦就更不在话下。在随后的时间里,他会把回家以后的一些片段讲给我听,家里面的收成,家乡百姓的艰辛,劳作的不易,以及与他妻子不和谐的关系,这些几乎是他每年回来的共同话题。

 

自己觉得与小何交谈中,听出他家里面面临的种种困难是什么,妻子与他长期的分离,已经有了隔阂与陌生感,自然就失去了夫妻本应该有的那种特殊的关系,作为一个想改变家里经济和生活的男人,除去在这座城市里拼命卖力之外,同样有作为男人正常的生理需求,然而,这种无奈的分离,久而久之已经成为了,妻子“不适应”的借口,有几次看到他伤痕累累的样子,就知道所有的夫妻感情与义务,已经在他那里变成强制,这种强制面对的就是抵抗,脸上的伤痕就是抵抗的印证。

 

我也曾用城市人对爱情的理解,劝慰过小何,与其这样不如毅然决然,干脆离了算了,何必自己遭这份罪,除了家人无法想象的在城里出的力,省吃俭用为家里面积攒改变生活的资金,这一切本应换来疼爱与敬重,现实却没有按我们想象的那样,但是我不知道固守传统的他,依然坚信这是他长期在外,缺乏沟通的原因造成的,只要他有朝一日回到阔别的家乡,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对家庭的负责任,一定会感化他的爱人,但我可没这样去想,《古谣言》里有这样一句:“三年不见,当亲不亲”。

 

小何的孩子一直是他的骄傲,无论是在念高中,还是考上了大学,每每提及他儿子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可以想象到,这是他们家里面可以改变命运的唯一一个人。我亲眼目睹了,在电影中看到的父亲为了上大学的儿子,不辞辛苦,怀揣希望的样子,每每孩子来电话要生活费或学费,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将款项寄去,生怕孩子耽误了学业,而他的孩子却不知道,他父亲付出的那些艰辛,有的时候看到他不闻不问的样子,我会为他打抱不平,认为孩子一点不从父母的角度考虑,前是通过辛勤劳作换来的,是通过节衣缩食攒下来的,绝非是从大海里捞上来的,看到孩子理直气壮的要钱的口气,我都气不打一出来,可是,小何并不这样去想,他认为这是当父母的天经地义,他吃再多苦,也在所不辞,只要孩子能真正的改变命运,所有受的苦都不算什么。

 

也许自己愿意帮助小何,也是为了他这种无私的父亲的大爱而感动,其实我更知道,即便小何试图通过他辛勤的劳作,力争在这个城市找一个可以容下他的地方,遗憾的是经过了将近三十年的拼搏,依然找不到归属感,他依然是一个外乡人,即便他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如数家珍,又有什么用处,中国城镇两元化的既定事实,让这个本分老实的“乡下人”断了想法,而并不遥远的家乡,已经让他越来越陌生了,小何成为生活在城乡夹缝中的一代人,我认为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