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三百零三)
(2013-09-06 05:36: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从高海拔的甘南回来,有一大段时间了,觉得一直昏昏沉沉,没什么可写的想法,即便有那么一点想法,也总会让困意代替,用掌柜的那句话说,操劳过度,其实,我自己知道,这是身体内部的自我保护机制发出的信号,跟着感觉走没问题,至于暂时写不写字并不重要,身体调整到一定的程度,写文字的相法就会“应运而生”。
从甘南回来,虽然脑子感觉不灵光,但是,不同人物举行的欢迎仪式,参加到不少,第一场欢迎仪式,自己趁着回来的热乎劲还没降温,将这次带回来的任务,借着酒劲跟大家说了,令我没想到的是,完成得很顺利,二十个救助名额,一抢而空,从哪里带回来的哈达,也郑重的给他们戴上了,算是完成了任务。
但是,发现大家凑在一起热闹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真正到落实问题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例如拿我自己来说,答应资助的那家人,知道十分盼望着资助款项的到来,倒是自己想得与他们差不多,既然答应下来,就尽快的把事情落到实处,电话打了去,那边千感谢,万感谢,问她是把钱打给孩子,还是打给母亲,母亲一口说了打给她。
更要命的是,他们家里面没有信用卡,只好将款项打给她的邻居,邻居收到后,再转给她,自己心里面就多了一份担忧,现在知道这是我内心的一种多虑与自私,担心邻居汇去的款,不给他们家,或者大打折扣,其实,都是自己的胡思乱想,上午通过邮局打去的款项,邮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三五分钟就可以到帐,也就是说,钱一到账,就可以提出来了。
发信息给了被资助人,同时也发给了借卡的邻居,不到二十分钟,那边便来了电话,借卡的邻居,已经将钱提出来,送了过去,一切超出我自己的想象,被资助人有了基本的保障,那边同样的还是感谢再三,倒是自己觉得,曾有的那些想法有点可笑和狭隘,其实,帮助一个人就这样简单,知道他拿到了足以
。
资助困难学生的事情,原本是一个在自然不过的事情,可是,当自己身边的朋友知道以后,他们对我跑那么远资助孩子表示了不满,说近在咫尺的困难学生多的去了,你为什么“舍近求远”,其实,自己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般高尚,自己在那里看到如此的“惨况”,真的于心不忍,“一时冲动”就答应了下来。
前几年,单位曾经对口资助过一个困难学生,最初大家都没有什么想法,到时候就会带去我们给孩子买的作业本,学习用的文具,以及一些孩子的零食,可是到后来感觉就发生了变化,孩子的家长,与孩子学校老师反映的情况,就决然不一样,到底谁说的更准确,我们也难辨真伪,所以从那时起这种爱心与同情心,就大打折扣。
孩子的家长说:给孩子的学习用品,大多被学校给扣留了,很少用到孩子身上,而学校放则说,孩子家里面,把所有送去的学习用品和吃的都扣留下来,不用再孩子身上,而是用在他的继母带过来的孩子身上,这边说法,让我们不知所措,所以在完成了他小学教育之后,就不再敢去资助了。当然,更关键的是,藏区那些特困生,要比这里的情况更差,更需要帮助。
其实,我知道这是一个管理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学校看到如此之多的学习用品,自然想到了另一些困难学生的现实问题,这种“截留”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我们无语,而孩子家里面的事情,我们就更没法去深究其问题的原因了,我们只面对孩子本人,而孩子又不是一个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这就造成了问题的现实存在,你相信谁,不相信谁,两难。
更关键的问题是,现在据我们的专家分析,像这样贫困的学生在中国成千上万,用他们的统计数字看来,我们所谓伸出的援手,不过是杯水车薪,全国贫困人口,居然到现在还有两亿左右,更关键的是,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我们发展的不平衡,而造成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又是多种多样,最关键的是造成这些问题原因,不在于我们这些百姓,要去追问我们的社会管理者。
有些事情确实并没有我们想得那样的简单,自己觉得凭着自己良心,为需要帮助的那些人,尽一点点微薄之力,却发现你出的这点微薄之力,与需要得到这种帮助的人群来说,显得自己微不足道,觉得做的实在太少,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此,这种不平衡,这种无能为力,让自己觉得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心理产生了不平衡,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各级管理部门,不把这些急需帮助的人群放在心上,让民间的力量去做本应是管理者应尽的义务,这不是一种本末倒置吗?想到这些,真的有点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