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西北的感动与感受(之三)

标签:
杂谈 |
分类: 游山玩水 |
根据计划的要求,第二天早晨需要去装货,由于路途的情况不算好,我们不急于前往,大货车装好货物以后,先让他们走,临近中午时候再驱车前往,这样估计会一同抵达。由于时间富余,一行中更多人跑到黄河边上,去目睹黄河上游的景象,团员们看到川流不息的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去,自然想到了孔夫子那句感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留给团员印象最深刻的绝对不是黄河的气势,即便他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河,但是,视觉与味觉而言,大家更希望在味觉上有所收获,接下来,在富有盛名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介绍的马家拉面,就成为了我们去甘孜州路上的话题,第一次品赏到正宗马子禄拉面的各位团员,用他们特有的表达方式,赞誉了马家拉面带给他们味觉上的震撼。
对于我而言,企盼到这里的众多原因之一,也就是想这一口,自己一直想,这碗面有这样大的吸引力,缘何?那特有的味道,足以让你回味无穷,不管是那里客人开玩笑地跟我说:“确保你现吃现拉”,这一点不影响自己大快朵颐,牛肉片的独特香味,油泼辣子的飘香味道,白萝卜炖得恰到好处,拉面高汤的那种浓郁,都构成了我极大的食欲,随行的一位朋友,开玩笑的跟我说,没想到你的胃口竟有如此之大,两大碗拉面,不费吹灰之力,顷刻间便一扫而空。
其实,随行的各位不知道,在去往甘孜州夏河镇的路途,并非这般好走,记得上一次我们几乎用了将近一整天的时间才到了那里,上午多吃一点,到了那里,还不知道几点才可以吃上晚饭,自己的猜想一点没错,经过了四个半小时的路途颠簸,我们感到了甘孜州夏河镇麻当乡化旦尖措孤儿学校,到那里以后,运货的大车还没抵达,在那里我听了《城市信报》记者对花旦尖措校长的采访,亲自察看了学生们的寝室和食堂,我不想多去描绘那里的情景,想象不到,一个单人床上,至少要睡两到三个孩子,屋子里的那种味道,你绝知道卫生条件该是怎样,在食堂里看到已经变质的馒头,依然堆放在那里,他们不舍得扔掉,我用相机逐一的拍下了这情景。
在化旦尖措孤儿学校,在他给我的介绍中是这样写到的:
“化旦尖措孤儿学校”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麻当乡,是由当地扎扎寺僧人化旦尖措自筹资金创办的全州唯一一所民办学校。该校是一所面向甘南及四川、青海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孤儿、残疾儿童设立的“藏、汉、英”三语教育的全托制服离学校。现有学生91名,其中男生44名,女生47名,包括孤儿、残疾生等。分为6个教学班,教工17人。现有教室5间,师生共用食堂一间,宿舍两间,男女生个一间。
学校创办人兼校长化旦尖措,是当地扎扎寺的一名普通僧人,20多年来一直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2006年,曾到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化缘,收集家庭闲置及遗弃衣物,经净化消毒处理后,运到甘南州及周边藏区贫困农民家庭分发。在走街串巷分发衣物时发现,到处都有孤儿级残疾儿童流落街头乡间。因此,他突发菩提之心,萌生收留这些孤儿的想法。在甘南吉邻有青海等地招收20余名孤儿,带到麻当托父母寄养,自己到处化缘解决自己及这些孤儿的生活问题。但在这种状态下,有些孩子思乡心切,悄悄出走的事时有发生。这样,不但存在着安全问题,而且存在着这些孩子再次流入社会,变坏的可能。
因此,化旦尖措决心办一所孤儿学校,对这些孤儿进行全封闭式的正规教育,让他们变成能够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007年8月,在甘肃省教育厅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慷慨捐赠支持下,在夏河县麻当乡征购了原麻当乡粮站的场地设施,创办了“化旦尖措孤儿学校”。 2008年11月10日,夏河县人民政府为学校颁发了民办学校办校许可证。
化旦尖措孤儿学校已顺利输送三届毕业生共26个孩子,包括孤儿、单亲家庭孩子和特困生,他们不仅顺利完成了在本校的学业,并以良好的成绩考入了甘南合作藏族中学和夏河县藏族中学。如今他们在以上两所学校的表现赢得了老师们的表扬,他们在生活中懂的互助帮助,在学习上也名列前茅。
化旦尖措孤儿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大家庭单元,通过环境营造和心理建设两个方面的努力,使本来在苦难生活中的孩子们建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得以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从而彰显了他们潜在才华。学校的孩子们连续两年参加“青春中国”青少年才艺大赛和“星星火炬”青少年才艺大赛,他们在舞台上的风采不仅感动了千万人,而且连续拔得头筹,获得县级、州级、省级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