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之聊斋(之二)
(2013-09-14 06:33: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闲侃 |
《聊斋志异》紧接着《耳中人》之后的故事,就是《尸变》,故事别较长,不能如实的摘抄下来,只好简单的叙述出来,看完这篇作品,给我了不一样的启示,自然就会在这里简言之,算作是读书札记的一种吧。
故事的地点发生在山东阳信一代,一个老头和他儿子,在邻近县城五六里的地方,开了一个客栈,留宿过路的商人,这一天,有几个赶车的人,来店里要求住宿,店里面全都满了,赶车的人不愿意再跑路,让老头想想办法,老头想到了自己院子深处的那个房间,那房间停放着刚刚死去的儿媳妇,老头的儿子进城去买,做棺材的木料。
四个人旅途一路奔波,困乏的非常厉害,也顾不过来这些,进门看到那铺大床,便放下行李,倒在床上,躺下不一会,就鼾声四起。而这四个人当中的一个人还处在似睡非睡之间,忽然听到灵床上发出“嚓嚓”的声音,他急忙睁开眼睛,这是灵床的灯光把四周照的十分清楚,只见那个女尸,已经揭开身上的纸被坐了起来,不一会儿下了床,慢慢地走进卧室,女尸的面容淡黄,额头上系着一块绸布,她俯下身来,接近床前,逐一对睡着的三个客人身上吹气。这个没睡的人惊恐万状,害怕女尸吹到他,便拉上被子蒙住头。
没过多长时间,女尸果然走了过来,向对其他客人一样地朝他吹气。那个没睡的客人感觉女尸已经走出了卧室。不一会儿,就听到了纸被发出的声音,他探出头来看,发现女尸如同原来一样僵卧在哪里。他非常恐惧,不敢出声音,偷偷用脚蹬那几个旅伴,但他们都一动不动。
他无计可施,心想不如穿上衣服逃出去吧,他坐起来刚要穿衣服,那“嚓嚓”的声音又响了起来,他害怕,又躺了下来,把头缩在被子里,他觉得女尸又来到他眼前,连续向他吹了好几次气,才离开。不一会儿,他又听到灵床又发出了响动,知道女尸又躺到灵床上了。于是他就从被子底下慢慢伸出手来,找到裤子,急忙穿上,光着脚跑了出去。女尸也坐了起来,像要追逐客人,但等到她离开灵床边的帷帐时,客人已经打开房门逃了出去,女尸在后面跑着追来。
客人一边奔跑,一年叫喊,但村里却没有一个人被惊醒的。他本想去敲店主的家门,又怕跑慢了就被女尸追上。于是,他就朝着去往县城的路拼命奔跑起来。跑到了城东郊,他看到一座寺庙,还听见里面敲打木鱼的声音,他就急忙去叩击庙门。寺中的道人对他的举动感到惊讶,不肯马上开门让他进去。正在这时,女尸已经到了庙门前,离他身后只有一尺来远,客人更加害怕着急了。寺庙外游客白杨树,树干有四五尺粗,客人就躲在树后面,女尸扑到左边,他就躲到右边,女尸抓不到他,就抱着树干渐渐僵硬了,客人惊吓的躺倒在地上。后来的结尾并不重要,庙里的僧人,发现了上还有一口气的男士,将他救活,听他讲述了发生的事情,其余一同跟他住宿的三位,都横尸在旅店的房间内,他逃过一劫。
看完这个故事,自己首先想到的是,对于太明白的人而言,对于太理智的人而言,你面对生活,更多的是这些让你苦不堪言的现实,倒不如那三个,倒下就睡着的赶车人,人的死,怎么死都是死,像那三个赶车人,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人生,无痛苦而言,而那些清醒的人,经历的这些惊吓与恐惧,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蒲松龄这个故事,就是表达了这样一个想法,清醒的活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看透了现实生活中的那一切,觉得无处藏身,用惶惶不可终日形容不为过。倒不如像那几位车夫,在睡眠中被女士的妖气吹过,就那样的安静的离去,这位死里逃生的人,他一生就会生活在这巨大的阴影里面,女尸不过是作家的一个隐喻而已。